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甘肃:节水技术变革旱区农业

发布时间:2007-11-07  来源:农民日报
摘要: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多灾,降雨不但稀少而且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极为不利的省份之一。经过与大自然的多次较量,甘肃终于探索出了一条以农田节水为突破口的节水农业之路,让来之不易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从被动抗旱走向主动抗旱。记者日前跟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多灾,降雨不但稀少而且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极为不利的省份之一。经过与大自然的多次较量,甘肃终于探索出了一条以农田节水为突破口的节水农业之路,让来之不易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从被动抗旱走向主动抗旱。记者日前跟随农业部农田节水调研组赴甘肃调研发现,实施农田节水措施,不仅使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有了保障,而且对改善日益紧迫的生态环境大有裨益。省农牧厅副厅长尚勋武将甘肃的节水农业精髓表述为“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

  农民增收:相对于露地作物的不稳定性,全膜覆盖技术能为农民带来稳定的收益,日光温室、膜下滴灌更能为农民带来翻番的农业收入

  水是生命之源。在亩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水平五分之一的甘肃省,农业用水又占了80%的份额。现在,一项名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正在甘肃的大片旱作农业区推广,去年示范面积是10万亩,今年是50万亩,明年的计划是200万亩。这项技术就是在干旱半干旱区利用农膜覆盖来积聚雨水,透过渗水口进入作物的根部区域,并且在白天温度升高时阻碍来之不易的水气蒸腾,从而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而在降水不足但有一定灌溉条件的河西走廊地区,以日光温室、膜下滴灌为代表的节水技术也在不断扩大使用面积;在甘肃南部山区,通过截流蓄积或修池蓄水等农田节水技术,使小水变大水、无效水变有效水,也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民勤县双茨科乡二分村六社张家鹏的辣椒地里,虽然大部分已经收割,地里的农膜还保持得很完好,技术人员说,农膜和膜下的滴灌毛管明年仍可继续使用,而主要输水管更可以一次投资多次使用。张家鹏兴奋地向记者表示,用了膜下滴灌技术,除了省水省电,病虫害也少了,辣椒的产量、品质也高了。今年他的辣椒亩产量达到6000斤,收入能到3000元,比往年差不多翻了一番。

  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农民屈正元则扳着手指跟记者算起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带来的收入变化:老屈两个孩子在外打工,老两口种了7亩玉米。以前好年景时半膜覆盖的玉米一亩能收800斤,现在全膜覆盖,亩产都在1200斤以上,玉米市场价是8毛钱一斤,这就纯增收2300元。“这还没算上把秸秆卖给奶牛场的收入哪!一毛钱一斤,一亩也得卖四五百元。”话没说完,老屈兜里的手机响了。“老屈也买了手机了?”老屈一边掏手机一边笑:“这也没什么,咱一亩地就能多收七八百块哪!”

  这项技术,可以用来种植玉米,也可以用来种植土豆、小麦等,但是自然条件不同选择的品种也就不同。通渭县的千名干部今年四次下乡,动员农民搞种植结构调整,进行培训指导。干部们根据当地种植小麦、土豆、玉米亩均纯效益分别约有300元、600元、900元的实际,以“一共‘三、六、九’,你愿选哪个”的选择法动员农民调整结构。但有的农民开始还是想不通,碧玉乡石滩村田边有个干农活的老大爷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说起了往事。开始他想留一亩土豆,干部不让留。几番交涉之后,老爷子让步了:就算是给干部种的吧!现在想起来老爷子就乐:“最后还是给咱种的么!有了钱,想吃土豆可以买啊!”

  粮食安全:一亩玉米增产32.1%,甘肃1000万亩适宜推广面积就等于增加321万亩粮食生产面积

  甘肃有5000多万亩的耕地,但70%都是不具备灌溉条件的旱地,那里的农民更关注的是大灾之年能否吃饱肚子的问题。甘肃省节水与土肥管理总站的研究数据显示,全膜覆盖比原来的半膜覆盖,玉米能增产32.1%,水的利用率提高31.7%。

  在榆中县连搭乡石头沟村六社,记者看到,对比田中的玉米还没有成熟,玉米茎秆细弱,穗小粒瘪,而全膜覆盖的玉米则茎秆粗壮,一株双穗,看起来煞是喜人。74岁的杨老汉对记者说:“这个技术好哩么!一亩苞谷能抵旱地七八亩。”

  甘肃省节水与土肥管理总站站长崔增团解释,今年这里遇到60年不遇的大旱,有些露地玉米几乎绝收,采用全膜覆盖沟播技术的玉米几乎未受影响,平均亩产四五百公斤,深受农民欢迎。现在市场上玉米的价格每公斤达到1.5~1.6元,而农民的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膜等等也就是200元,况且与采取半膜覆盖相比较,多使用的那部分农膜每亩政府还会有27元的补贴。今年这个社已经将600亩耕地里的500亩都铺上了农膜。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总需求将达到7亿吨左右,如果粮食自给率控制在95%,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应达到6.6亿吨,相当于比现在增加32%。如此巨大的缺口如何填补?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暂且不算未来20多年可能出现的其它科技进步的作用,单从目前推广全膜覆盖技术比半膜覆盖增产玉米32.1%一项来算,就有可能实现这一增产目标。从总量上看,甘肃目前还有1000万亩的适宜推广面积,全国的类似地区会有多大潜力呢?

  据了解,辽宁、内蒙古、宁夏等地不少秋季降水多、易发生春夏连旱的地区,已经先后派人到甘肃参观取经。

  生态环境:一亩膜下滴灌可以节水150吨,甘肃的700万亩灌区就可以节水10亿多吨。这相当于甘肃省可利用黄河水资源的三分之一

  位于河西走廊的民勤县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全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由于农业生产大量采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年年下降,土地沙漠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今年国庆节,对此高度关注的温家宝总理又一次来到民勤,察看治沙防沙情况,研究生态保护大计。

  为了应对水资源危机,民勤县除了采取釜底抽薪之举———关井压田,从总量上减少水资源开采量外,还大力推广节水技术,今年示范膜下滴灌技术面积2.45万亩。在红沙梁乡上王化村的示范棉田里,记者看到铺了地膜的棉花虽然个头矮小,一个个却是“花团锦簇”。专家说,膜下滴灌不像大水漫灌,不会淹掉根部,作物无须向上疯长,把有效的营养都“喂”了棉花。村里的刘支书说,搞膜下滴灌,灌、膜等材料费用一亩要700元,都是政府补贴的,可以节电40度、节肥40斤、节水150吨。

  150吨水在灌溉用水指标里值不了多少钱,但是从资源的角度看,甘肃有700万亩灌区,如果都能达到这个节水水平,就是10亿多吨的概念,而中央每年划给甘肃的黄河水资源使用量也只不过30亿立方米而已。况且,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对全国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针对水资源严重不足、光热资源充足的实际,民勤县把发展日光温室确定为关井压田后确保农民收入增加的支柱产业,今年确定的目标是一万亩。日光温室辅以滴灌等手段,节水幅度更大。三雷乡赵湖村村民马新民说:“一座日光温棚的收入是大田的10倍,而用水量却不到五分之一,节水对保住民勤绿洲来说是大事,日光温棚对群众来说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谁来买单:农田节水的首要属性是公益属性,尽管节水的主体是农民,节水事业的推动仍然需要公共财政的引导

  甘肃的农田节水工作是在行政的大力推动下展开的,他们抽调大批行政技术干部下乡蹲点、宣传培训,狠抓示范带动,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省政府今年还拿出1000万元,用于农膜和农机具的补贴,在全省适宜地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据悉明年这笔补贴资金将达到5000万元。下属市县也广为筹资,秦州、华池等县设法完全免除了部分贫困乡镇农民的地膜费用。在民勤县,达到标准的日光温室,除县财政每座棚补助5000元外,乡财政每座棚补助1000元,同时县上还贴息帮助农户贷款7000元。据悉,今年一年的大棚补助费就抵得上民勤县一年的财政收入。

  专家认为,农民是节水的主体,农田节水的最终受益者是全社会。虽然农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但是只有当利益能够被明确之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会迸发出来。现在,每亩只要政府补助27元的农膜,甘肃中东部的粮田就有了稳定的、良好的收成;在河西走廊,每亩只需补贴六七百元,农民的收入也会有明显的增加,同时还有可能换来价值无法估量的生态改善。何况,随着农田节水面积的推广,农民从中获得稳定收益,很快农田节水就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公共财政不会“包袱”越背越大,其有限投入的引导作用会迅速放大。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