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蔬菜专家”陈田忠

发布时间:2010-09-30  来源:金农网
摘要:仙居县南峰街道管山村一种植户新近研究出“番茄再生技术”,原先一年只能种两季的番茄利用该技术可以种三季,一个大棚年利润新增1万多元。该县科技部门在全县推广了这项技术。这位种植户,就是连续3年被评为县“科技示范户”,被人称为“蔬菜专家”的管山村党支部书记陈

仙居县南峰街道管山村一种植户新近研究出“番茄再生技术”,原先一年只能种两季的番茄利用该技术可以种三季,一个大棚年利润新增1万多元。该县科技部门在全县推广了这项技术。这位种植户,就是连续3年被评为县“科技示范户”,被人称为“蔬菜专家”的管山村党支部书记陈田忠。

说起“番茄再生技术”给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陈田忠满脸自豪。而说起研究的过程,陈田忠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有时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试种番茄新品种时,他无意中发现已经收摘完毕的番茄又重新发芽开花,由此想起自己曾在有关书上看到过茄子再生技术,于是他想:“番茄是不是和茄子一样可以再生?”陈田忠便给番茄剪枝、施肥、并详细做好记录,没想到正常番茄还没有播种,再生番茄已经采收结束,比正常番茄种植整整多出一季。于是陈田忠整理好笔记,将这种技术命名为“番茄再生技术”。今年,他将两个种植番茄的大棚全部采用这种技术种植,结果一个大棚产量增加了3000多公斤,仅一季就获得了1万多元的经济效益。他说,应该这样来计算“番茄再生技术”的综合效益:它既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又节省了肥料和种子,还增加了一季产量。

现在,“番茄再生技术”正在全县推广。

为什么陈田忠能研究出“番茄再生技术”?难道仅仅像他自己说的是出于偶然吗?

&nbsp1998 年,陈田忠率先承包了村里的9亩耕地,准备带领村民种植大棚蔬菜。当时,许多村民因为缺技术,担心种不好,抱着怀疑的态度,迟迟不肯动手。陈田忠心理明白,村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要种好反季节大棚蔬菜,技术是关键。为此,他买来各种种样的蔬菜种植技术书,利用夜里时间精心研读;白天带着笔记整天泡在田地里,详细记录种植管理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蔬菜生长情况和花色、果型等。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培育,3个大棚收入上万元。村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纷纷开始学技术,种起了反季节蔬菜。为了更好地辅导村民种好蔬菜,陈田忠和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花重金从河南许昌请来农技专家。管山蔬菜大棚一下子发展到了106个,每个蔬菜大棚年创经济效益4000多元,村民们尝到了种植大棚蔬菜的甜头。

但此时的陈田忠却在思考着另一个问题,种植大棚蔬菜比种植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是翻了几番,但能否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依靠技术,于是他开始引进新品种,并进行对比试验。

&nbsp2001年,他开始引进番茄“上海906”品咱,试种了0.5亩地,结果发现该品种口感好,特别是生吃口感更好,但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不适宜种植。

&nbsp2002年,他又引进荷兰优质番茄品种“百利”,由于种植该品种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料,他就自己摸索,但种植的番茄在颜色、果型上不理想,消费者不愿买,也不适合种植。

在引进两种新品种种植失败后,陈田忠并没有气馁,他思考着应该对引进的新品种进行对比试种。2003年,他同时引进了浙江农科院生产的“浙粉202”和杭州蔬菜研究所生产的“金龙粉红”两种番茄,通过试种对比发现,浙江省农科院生产的“浙粉202”番茄不仅口感好,而且果型、色彩也好,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青睐,更重要的是该品种产量高,他种植的该品种番茄最重的一只达0.6公斤,经济效益非常高。

&nbsp2002年8 月,在县科委的指导下,管山村成立了蔬菜研究所,陈田忠成了该研究所的主要成员,专门负责技术传播,引进新品种。2003年,为了有效地帮助村民掌握蔬菜大棚的种植技术,村里成立了电教中心,通过播放农技电教片等方式传播蔬菜种植技术。

为了保证生产的蔬菜不受污染,2003年,陈田忠同村“两委”果断地在蔬菜基地旁开办养猪场,用蔬菜基地剩菜喂猪,用猪的排泄物为蔬菜基地提供肥料,形成蔬菜基地和养猪场的良性生态效应。同时,各种植户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县农业局每天对蔬菜进行农药检测,确保品质优良。管山蔬菜成了城区市场的“放心菜”。

正是他这种带领村民致富的迫切感和对科学技术的痴迷,成了他成功研究“番茄再生技术”的必要条件。他的成功看似偶然,实为必然。

陈田忠在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家”,他自己致富了,管山的村民也致富了。他说,我当村支部书记总有卸任的一天,但钻研蔬菜技术,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事业永远不会卸任。

相关阅读: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