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中国多地遭遇农业水危机 水危机下的农业大变局(3)

发布时间:2014-09-30  来源:半月谈
摘要:(记者 郭强 郭雅茹 宋晓东 李鹏) 水危机下的农业大变局 水资源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水资源的历史性变化也必将引发农业的大变局。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近些年水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一变局正在加快到来。 发

  (记者 郭强 郭雅茹 宋晓东 李鹏)

  水危机下的农业大变局

  水资源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水资源的历史性变化也必将引发农业的大变局。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近些年水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一变局正在加快到来。

  发展方式转型

  大水漫灌式的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型了,因为在不少地方,已经无水可灌。

  在粮食主产区河北,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以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彦俊说,过去25年河北中南部平原用于粮食生产的地下水净消耗,已造成区域平均地下水下降达7.4米,局部地区达20米。

  此外,河北95%以上的平原河道干涸,90%湿地消失,最大的两个湿地白洋淀和衡水湖都靠人工调水维持一定的水面。

  就全国而言,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在如此水情之下,我国农业用水量却占到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61%,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2,发达国家这一系数为0.7至0.8。农业用水、发展方式转型的压力、潜力都很大。

  国家层面已经在力促这一转型。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确立了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今年初,水利部等十部门又联合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

  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我国设定了全国用水的“天花板”,即到2030年,年用水总量不能超过7000亿立方米,而2012年,我国的年用水量已达6131亿立方米。用水不得不“斤斤计较”了。

  于是,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权交易等词汇,将越来越多地与我们的日常用水相联系,从而开启一个在水资源利用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农业。

  据了解,河北省将依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抓紧分解农业用水指标到县域和灌区,农业用水将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并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在现实的逼迫与制度的严控之下,农业用水方式正在加快转型。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在各地迅速发展,用水计量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田间地头,不少农民也有了节水意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农业发展方式将逐渐取代传统发展方式。

  种植结构调整

  河北衡水枣强县张秀屯镇王李张屯村民段明红家里有14亩地,因为少水,之前只拿出一半种小麦,另一半不得已种棉花。“种棉花不光费时费力,效益还远不如一年两季的粮食。”段明红说。

  如今,他家地下80厘米深铺了防渗管道,地里每隔50米就设有一个出水口。随着设施条件的改善,段明红调整了自家的种植结构,改种经济效益更好的辣椒。“之前,看人家一亩辣椒收入1万元只能眼馋,自己地里没水,没办法。”

  自古以来,有什么样的水资源条件,就有什么样的农业种植结构,这是必然规律。段明红家的例子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不过就全国而言,这个规律带来的变化,却不那么令人鼓舞,因为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影响必将加剧。

  在河北,为缓解水资源危机,节水重点在农业,农业的重点在小麦。河北省有关领导表示,河北将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压减冬小麦面积,改种玉米、棉花、花生、油葵、杂粮等低耗水农作物,鼓励改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

  沈彦俊也建议,华北平原应减少小麦种植,增加单季玉米种植。他预测,华北平原未来冬小麦的供给将主要依靠山东和河南的引黄灌区。

  这种调整过程当然是缓慢的,但它确实已经在静悄悄地发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对10个省538个村实地调查后发现,与地下水位没有什么变化的村相比,地下水位越来越低的村,农民倾向于种植更多的玉米和棉花,更少的水稻和小麦;而在地下水位越来越高的村,小麦和水稻播种比例明显增多,玉米和豆类作物播种减少。

  研究人员还指出,与水资源不短缺的村相比,水资源短缺村的水稻播种面积比例低8个百分点,小麦播种面积比例低2个百分点,而玉米和豆类的播种面积比例分别高8个和1个百分点。原因很明显,水资源越短缺,农民越倾向于种植对灌溉依赖程度低、需水量小的作物。

  随着农业水危机的发展,这种趋势仍将持续。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很可能使不同作物的种植带发生转移、给我国的种植结构带来影响,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加强研究。

  农业科技变革

  2013年7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宣布,他们与云南省农科院联合培育的“两优2161”两系稻,在云南勐腊县作双季早稻示范,实测验收2亩,平均单产790.6公斤,比勐腊县早稻高产创建目标650公斤超出140.6公斤,突破勐腊县早稻历史最高产量纪录。

  这是我国加快培育耐旱水稻新品种的又一成果。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赵明富说,水资源紧缺要求中国加快培育耐旱水稻新品种,而“两优2161”两系稻对中国农业的节水抗灾和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类似“两优2161”两系稻的抗旱作物研究,已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除水稻外,玉米也是研究的重点品种。因为玉米耐旱性多为微效多基因控制,遗传改良困难,所以不少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旱、耐盐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创制玉米抗旱新品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变革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方向,除了上述抗旱作物技术外,还有工程节水技术和农艺节水技术。

  在工程节水技术方面,对于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人们关注较多,发展也比较好,但对于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定期定量灌溉等技术则关注度不高,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灌溉效率、减少设施成本。

  农艺节水技术探索的空间也很大,研究人员在土壤保水保肥、抑制蒸发与蒸腾、促进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等方面已做了许多探索。如双垄沟播技术,通过在田间起大小相间的垄,使整个田间形成沟垄相间的集流场,从而使得每100毫米降雨可增加1000 株玉米种植。

  专家表示,坚持科技引领,突破技术瓶颈,加强以生物和农艺节水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工程节水措施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节水措施的联合应用,大力普及高效适用、简便成熟的实用技术和装备,是水危机下农业的必然出路。

  “选择适当品种、做好农作物后期管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作用,是应对当前水资源短缺、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刘京宝说。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