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前瞻

发布时间:2015-01-23  来源:红网
摘要: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温家宝指出,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保障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历经多次世界经济大萧条而日益完善,显示出其在调节收入分配、纾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强大功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存在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温家宝指出,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保障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历经多次世界经济大萧条而日益完善,显示出其在调节收入分配、纾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强大功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存在差异,各国社会保障的项目、实施范围各有不同,对社会保障的理解和制度规定亦有差异。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非常重视,并积极出台文件,不断扩大试点,取得较大成效。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农民普遍迫切希望得到社会保障。从现实出发前瞻其未来发展,亟需从传统保障向现代保障转型。

  一、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必然性

  “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安定。”这一国际劳工组织的名言,充分反映了现代社会保障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我国当前的形势而言,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有着现实的必然性。

  (一)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实行市场化经营,农民的自我保障体系难以适应这种市场化的变化,因此需要有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和防范农民的各种风险。没有相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就不可能从封闭的家庭中走出来,社会化经营也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即使农民能相对稳定地获得较高的非农收入,他们也不会放弃土地的使用经营权。这样,农业的规模经营也就无从谈起。

  2.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农民如果连现代的社会保障都没有,是算不上建成的。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农民对国家的发展贡献卓着,功不可没。在新时期,农村经济落后,城乡差距扩大,农民缺乏保障,同样会造成城市化发展滞后,现代化受阻,并极可能深化城乡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而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调节器,对国民经济收入进行再分配,间接调节市场各主体的收入水平,对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现代社会保障,可一定程度上消除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3.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扩大内需。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他们有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但由于未来生活得不到保障,现期消费也就无从谈起。提供必要的农村公共产品,完善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激发其潜在的消费购买力,从而有效地扩大内需。

  (二)适应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需要

  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在现实中体现得日益明显。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供养不足。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实中现代社会保障的供给不足的制约,农村老人对儿女和家庭有着很强的依赖。子女的供养成为农村老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家庭保障中,经济供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钱,儿女定期或者不定期给予父母一些钱,作为其衣食住行的全部费用;二是粮食,儿女为父母提供一些粮油,满足老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日常消费。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不仅取决于子女供养能力,也取决于子女的孝敬程度。总的看,绝大部分子女都能够向老人及时提供其所必需的经济供养,但多数的父母由于担心子女自身生活,宁可自己生活标准很低,也尽量少向子女索要。有的家庭困难的,生病也不敢去及时就医,甚至有的孩子读书也交不起学费。

  2.生活照顾不够。由于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父母和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而老人往往被置于边缘化地带。在农村,我国推行的是独生子女或双生女政策,这一政策被定为国策,是刚性的,不可改变,这就导致农村出现大批的独生子女家庭(最近提出单方独生子女家庭可生育第二个孩子,但尚仅部分省份出台政策)。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使得家庭中的子女人数减少。有关调查显示:近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一些独生子女双方都有老年父母,在照顾上也确实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还有些则存在厌老宠幼的做法。尊老爱幼,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抚育子女是中国家庭的传统功能。但现在有些家庭将老人视为包袱、累赘,不愿意对老人尽赡养义务,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导致这些老人迫切需要现代社会保障的关照。

  3.精神关怀缺少。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青壮年大量向城市流动。城镇化成为难以逆转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国家谋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有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现实中,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流出的人数就会越多。随着农村青壮年被吸收入到城镇中,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寂寞。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地方的农村老人是在没有儿女陪伴的情况下生活的。有的还得帮忙带子女的小孩,子女小孩跟随父母在身边的,很多老人则只能夫妻间相处。而配偶过世了的,则只能独自一人生活。因此,大规模农村壮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老人更难以得到晚辈子女的精神关怀。

  二、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需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从长远来看,农民的保障将最终将由家庭保障而走向社会保障,但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农村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日益成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来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政府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学者指出的:“在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中,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和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地位,对制度模式的生成与变革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政府,也必须应当承担起主导责任,如承担起组织、发动的责任,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提供更大力度的财政支持。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最核心的是要扩大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资金支持能落到实处。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应当得到财政的有力支持。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主体天然追逐利润,如果政府在社会保障这一领域不积极作为,就会出现“市场失灵”。作为外在力量,政府需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调节。作为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政府财政应通过“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努力确保弱势人群的基本生存,在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上给予大力支持。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向公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要将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当作人文关怀的机制,以人为目的,而不应将其作为施舍穷人和怀柔弱者的手段。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