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山东滨州市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时间:2016-07-27  来源:新农网
摘要:自滨州市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被评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后,该市充分利用示范区沿黄河流域土地、生态环境等要素资源,以“一带、两轴、三核、四区”规划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

  自滨州市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被评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后,该市充分利用示范区沿黄河流域土地、生态环境等要素资源,以“一带、两轴、三核、四区”规划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滨州市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 市沿黄河两岸区域,涉及我市滨城区、高新区、开发区、博兴县、邹平县、惠民县6个县区15个乡镇,几年来,示范区内各县区政府、各部门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加强建设指导,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管理服务,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中滨城区(含开发区和高新区)和博兴县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邹平县为省级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已成为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提高效率、减少环节,更好的协调管理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滨州市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市农业局吕迎春局长兼任主任,配备了办公场所和设施,负责整个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工作。成立以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研究制定支持规划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联席会议,加强协调,整合力量,规范操作,统一安排,更好地促进农业建设项目的争取、实施和管理。同时,通过“政府资金与政策引导、示范带企业自主化管理、农户及科技部门自发性参与、市场利益联结驱动”的示范带管理模式和“企业+科技+基地+农户+中介服务”的示范带建设模式,对示范带的建设及管理进行全面监督、管理。

  (二)加大财政扶持。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投入为支撑,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支农资源要素的聚合效应,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2015年滨州市财政出列出专项资金1500万元,连续实施三年,其中400万元用于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补贴;省区域战略推进专项切块资金200万元用于支持黄河滩区蔬菜基地建设;要求示范区内银行贷款涉农比例不小于40%。积极完善税收、信贷、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境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努力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目标统一、形式多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投入新格局。

  (三)打造“三链工程”。一是“强链”,通过注入科技、信息化和品牌元素,促进产业不断精细化,提升现有企业的质量效益;二是“建链”,针对当前尚未形成支柱产业的已有项目,通过引进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建立全新的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三是“补链”,寻找产业链条缺失的高附加环节,将产业链延伸、补缺,做大规模,做优配套,实现产业关联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三大对接”。开展“三大对接”服务活动,即农金对接、农科对接、农超对接服务活动。通过银企对接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通过保企对接降低企业风险,通过证企对接,促进企业资本化,资本市场化,最大程度的做好资源配置和优化,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促使了示范区整合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今年3月份,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科研团队到示范区调研考察,并就建立智慧农业示范场和物联网用于日光温室转型创新成果的示范应用等合作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探讨;积极组织示范为区内30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加了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交易会,102家规模以上企业参加了对接交流、专题论坛等活动;组织8家企业参加了第十六届香港国际食品及饮料展览会暨2015山东名优农产品精品展企业;积极开展对接“京津冀”活动,大力开拓京津冀市场,促进了示范区内大河之洲农业公司等多家企业与北京首农集团等单位对接合作。

  (五)强化考核机制。将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任务逐一分解细化到具体事项、明确到时间节点、落实到责任主体,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抽调作风过硬的同志组建督查组,按照“周督查、周通报、月挂牌”的办法,开展督查工作,每周把进度慢的项目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报市委常委并反馈给项目县区主要领导,每月在工作推进迟缓的地方召开现场促进会,集体帮助找原因、想办法。严格执行考核奖惩办法,年终分县区对示范区建设成效量化考核,排出位次,兑现奖惩。

  二、取得的成效

  (一)六大主导产业全面提升。示范区已初步搭建起了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框架,形成了粮食、棉花、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六大主导产业。2015年,粮食总产达60.08万吨,比上年增加4.30%。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达11.74万亩,年产蔬菜59.5万吨,比上年增加6.44%。肉类预计总产9.95万吨,蛋类总产4.7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2 %、0.42%。示范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到681782万元,比上年提高1.2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13260元,比去年提高1.85%。

  (二)农业设施装备显著改善。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农业生产设施装备和生产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累计完成农田整理32.75万亩,发展管灌、滴灌、喷灌等各类农田高效节水面积5.92万亩,旱涝保收标准田面积达到51.8亩,占示范区耕地面积的59%,比上年增加1.17 %。有效灌溉率达到100%,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62。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到82.25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2%。示范区内目前拥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33个,其中有2个为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建立了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农廉网”监管系统,实现农产品价格、质量监管、病虫害防控等监测、预警、预报及应急处置、咨询解答等功能,尽快构建“三农”信息化服务管理新模式。

  (三)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示范区深入推进高产创建、配方施肥、农村沼气、统防统治、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农业科技措施,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40项,新品种38个,示范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连续三年达100%。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技下乡、科技入户、“农广天地”栏目、农民科技书屋等多种形式科技培训,年内累计完成培训10000人次,推广新技术、新成果89项,培养专业户、科技户、示范户4800户,带动农户近6万户,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10多亿元。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年内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为6.4万亩,占示范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示范区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分别达到28个、93个、3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57.8万亩。

  (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一是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区通过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实行一体化管理,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示范区内有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1处,示范企业5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35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家,家庭农场41家,引导60%以上的农户直接或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市政府与中植集团将联手打造国内首家专注于农业行业的保理公司和产业基金,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特点量身定制专业的保理产品和方案。三是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部乡镇依托“三农服务中心”建设了乡镇级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示范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21万亩,占比24 %,土地适度经营规模面积达到42.51万亩,占比49.01%。四是各乡镇均建立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中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五是创新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每个乡镇办事处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解决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先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全面节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加大绿色控害技术综合防治运用,采取以农业、生物和物理措施为基础,以低毒、低残农药等化学措施为辅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16%以上,防治成本降低了10~20%,粮食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经济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年内示范区实施了3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和26万亩秸秆还田工程;新建农村沼气50个,农村户用沼气池已达到6150个;推进产业融合,已建成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区32家,年接待旅游人数90万人,实现了多产业融合。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