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河南内黄县结缘“光伏+”农民乐开花

发布时间:2016-08-19  来源:新农网
摘要:棚上太阳能发电,棚下“听取蛙声一片”。8月11日,在内黄县马上乡100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内,目睹了这一“奇景”。

 

河南内黄县结缘“光伏+”农民乐开花

棚内的林蛙受到“棚主”的精心照顾

棚下的丝瓜长势喜人

棚下的丝瓜长势喜人

产业园工人正为棚里的香菇袋注水

产业园工人正为棚里的香菇袋注水

内黄县占地3000亩的100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

内黄县占地3000亩的100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

     棚上太阳能发电,棚下“听取蛙声一片”。8月11日,在内黄县马上乡100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内,目睹了这一“奇景”。

  穿行在一座座铺满天蓝色太阳能电池板的大棚中,犹如徜徉在茫茫大海中,一眼望不到尽头;“海”下则“别有洞天”:一些棚下的潮湿土地上,星星点点布满歇息的林蛙,它们一只只小如掌心,在草丛中、水塘边惬意地跳来跳去,不时传来几声蛙鸣;一些棚内,近百头羊羔悠然自得地啃食草料,一副与世无争的慵懒与闲适;一些棚里硕果满园,丝瓜、苦瓜、黄瓜等蔬菜竞相吐绿攀藤……棚中一派生机盎然,令人欣喜不已。

  更令记者叹为观止的是,这个产业园占地3000亩,建有200多座大棚,每年仅发电一项收入就可达4000万元,而那些小小的林蛙,一年竟能带来7500万元的收入。

  内黄县是我省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的持续发展与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为该县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用地需求的矛盾。

  如何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当地的做法是,将光伏电站与高效设施农业项目相结合,建立综合型光伏农业产业园,在种植或养殖大棚的棚顶装置太阳能板进行光伏发电,棚内种养,“一地两用”,实现农业生产和光伏发电双重效益。

  “这种光伏发电与现代农业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既节约了土地、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又带动了县里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县委书记王建国说。

  土地经济效益“翻数番”

  陆村乡位于内黄县西南部,年平均日照量1514.61小时,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可充分发展高效农业项目并利用棚顶适度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2013年年底,由中广核和河南豫新太阳能应用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25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项目在这里拔地而起,标志着内黄县打造“光伏+”产业之旅正式开启。

  2015年4月30日,100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项目在该县马上乡全部并网发电。截至目前,园区的发电总量已经超过1.2亿度。

  “这种方式不但有效集约利用了土地资源,光伏发电板支架还可直接用作大棚骨架,大大节约了大棚建设费用。”在马上乡100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区南侧的升压站前,内黄县农业局副局长刘纪泽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产业园总占地3000亩,建有光伏农业大棚774栋,棚顶安装光伏电池组件,装机总容量100兆瓦,日平均发电50万度,最高可达78万度,年平均发电1.1亿度。

  “以前农民种一年地,每亩地的利润只有200元,现在建光伏电站发电,园区年售电收入1亿多元,利润差不多4000万元,经济效益翻了60多倍,这还不包括棚下的农业项目。”刘纪泽掰着手指说,还有4个总占地2400亩的20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中。

  土地利用方式“单变双”

  “上面发电,不耽误下面种养,一地两用,生产效益‘单变双’。”说起光伏产业,马上乡100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区负责人韩爱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园区里,有一大片闲人勿扰的“禁地”,韩爱锋介绍说,这里的3万对东北林蛙正在孵化,不喜被“陌生人”打扰。“通常说的雪蛤就是东北林蛙,是蛙类中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他说,“我们后续还要建一条深加工生产线,把用林蛙开发的保健产品出口到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各国。”

  仅今年,这里就有近1500万只林蛙“安家落户”,负责林蛙养殖的技术员张海军告诉记者,园区内还将建设200多座林蛙养殖大棚,每座大棚养殖林蛙7万只,年可销售成品蛙750万只,销售收入可达7500万元,还能带动当地300人就业。

  信步来到园区另一座养殖大棚前向内望去,近百头羊羔正悠然自得地吃草料。“这种羊来自太湖流域,故名湖羊,”技术员宋师傅介绍说,“别看它们个头小,但是产羔率高,肉质细腻,口感好,我们这儿存栏量已达1500多只。”据了解,我省另一家牧业公司也正计划依托光伏羊舍建设存栏30万只的乌珠穆沁羊养殖基地。

  与养殖大棚不同,园区内果树和时令蔬菜大棚都采用单坡结构,后半坡光伏发电,前半坡采用塑料薄膜用来满足果蔬光合作用所需光线,实现发电种植两不误。今年下半年,这里还计划建设饲料生产车间、肥料加工车间和一个占地100余亩的园林式温泉度假中心。“建成之后,你再来这里逛逛,到时候一、二、三产业都有,可美啦。”韩爱锋迫不及待地向记者提前发出了邀请。

  土地耕作村民“农转工”

  8月11日下午6时,记者走进马上乡善宜店村,正赶上村民樊翠朵下班。她告诉记者,过去自己专职在家务农,照顾老人,全家只靠丈夫在外打些零工赚钱。如今,她在距家只有几里地的100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中打工,与另外一个村民两人一起负责8座林蛙大棚的日常管理,从普通农妇摇身一变成为“养蛙棚主”。“辅助技术员给蛙做好喷淋、放草、喂虫,一天上班9个小时,中午还管顿饭,下午5点半下班不耽误回家干农活,一个月还能拿2000元工资。”谈起这份工作,樊翠朵喜不自胜。

  刘纪泽告诉记者,项目前期需要投入的人工少,但附近村民们的上岗热情很高。等将来的4个光伏农业产业园全面建成,县里将有更多村民在自家门口上班。

  占地6000多亩的6座光伏项目产业园,到底可安排多少人就业?有人曾专门做过计算,大约可安排1500人上岗。换言之,像樊翠朵一样,内黄县将有1500个村民走进光伏农业产业园里当工人。他们在家门口上班不说,除了土地流转的费用,每月还可领取两三千元工资。

  “等我把养蛙本事学好,我还要在家里自己养殖林蛙吃的黄粉虫,卖出去又是一笔收入,以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谈及未来,今年46岁的樊翠朵充满希冀。

  “下一步我们还将建设更多的光伏大棚,引进更多农业项目,助推当地贫困户和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王建国说。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