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湖北天门:汗滴禾下土 粮食十年丰

发布时间:2016-09-24  来源:新农网
摘要:湖广熟,天下足。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著名的江汉平原大粮仓的湖北省天门市,先后6次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水稻产量更是实现史无前例的连续14年增。

 

——天门水稻生产由“老五化”转向“新五化”的腾飞之路

  湖广熟,天下足。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著名的江汉平原大粮仓的湖北省天门市,先后6次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水稻产量更是实现史无前例的连续14年增。

  天门市以农业部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为平台,整合资金3000万元,在全市遴选16个水稻主产乡镇,通过开展共性技术瓶颈攻关、集成绿色高产高效模式运用,重点建设三区:攻关区、示范区、推广区,引领水稻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推进更大面积、更大范围平衡增产,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特别是,天门的水稻绿色高产创建实现了由“老五化”(基地板块化、生产机械化、技术标准化、种植合作化、产品优质化)向“新五化”(规模化、信息化、精准化、社会服务化、品牌化)的快速转变,走上了现代化可持续的绿色水稻发展腾飞之路。

  土地适度规模流转:从板块化走向规模化

  天门华丰合作社,这个“全国十佳农民”任理事长的专业合作社,因“华丰模式”闻名全国。

  在土地流转中,华丰“三招”斩获颇丰:长期流转:流转费用每亩每年800斤稻谷,以当年市场价与农户结算现金。

  租种协议:种田大户出土地、种子、农药、化肥、水源,合作社出机械、人工、技术,稻谷收获后900斤归大户,大户付给合作社机械、人工成本费用280元,最终核算超出900斤稻谷按6∶4分成。

  短期流转:农户一季稻谷收获后因没有齐全的农业机械,使大量的农田变成了冬闲田,合作社以每亩100元价格流转后种一季小麦或油菜,次年收获后翻耕整好还给农户种稻谷。

  这“三招”让华丰常年可耕种水稻面积达8.6万亩。

  其他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效仿这“三招”进行土地集中流转。目前,天门水稻流转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占整个种植面积的90%以上。

  正是有了规模化,让水稻种植的高产高效创建成为可能。现在,全市建成水稻万亩创建示范片9个,总面积21.7万亩。无公害水稻面积发展到30万亩,绿色食品水稻面积发展到13万亩,有机稻面积1万亩,国家级、省级水稻产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发展到13个。

  其中,水稻绿色模式面积2万亩,水稻工厂化大棚集中育秧基地184亩;“稻鳅共生”生态基地面积2万亩;再生稻“一种两收”模式面积发展到3万亩。绿色植保和轻简栽培面积达到30万亩,全市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做到了全覆盖。

  运用现代农业装备:从机械化走向信息化

  因为板块化,才能推广机械化,因为机械化,才使规模化更具持续力。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又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的创建注入了新的活力。

  天门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此坚信不疑。

  在四海生态科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德孝用手机演示着现代物联网和云平台技术。他的鳅鱼种养大棚里安装了智能监控系统,采集水质含氧量、温度、光照等参数,通过手机APP控制增氧泵、灯光、水泵等设备实现增氧、补光和换水,实现养殖过程直观呈现,鳅鱼养殖流程全程追溯。选用以稻鳅共生为主的生态种、养殖模式,合作社每年可为农户提供泥鳅苗10亿尾,向市场销售富硒大米2万吨、富硒泥鳅600吨,年创产值逾5600多万元。

  华丰合作社也建立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通过GPS定位和百度导航实现对8.6万亩水稻基地全程监控与管理。他们还推广智能化的水稻育秧系统和农作物智能机械化作业,实现了无人飞机植保和无人智能化拖拉机(收割机)驾驶。

  全市水稻机耕、机收面积占到了90%。目前天门市拥有机动喷雾器23500多台,不同形式的专业服务组织360多个。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天辰礼达电子科技公司为全市部分拖拉机、插秧机加装了北斗/GPS自动驾驶系统;武汉洛克希德无人机研究院有限公司、珠海羽人农用航空公司与天门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湖北明蓝科技组建大黄蜂合作社,无人植保面积达28万亩。

  一批现代信息网络营销平台也在天门迅速植根:上海拂晓村和湖北领尚生态与佛子山镇农户签订5万吨以大米为主的订单种养协议,免费为农户培训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发展订单种养面积10万亩;深圳红树林生态农业也与天门定下1万亩有机稻米的基地打造与认购协议,产品直销深圳富土康和华为;天门华西农商城自建电商平台,与合作社、种田大户签订订单协议,让全市优质农产品进入华西农商市场和电商平台销售;投资5000万,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天门农业电商城也在建设之中。

  全程推广新型科技:从标准化走向精准化

  严新圣,80后,天门的新生代农民。他组建的汇丰合作社试种再生稻,通过四年的实验,根据气候、土壤、品种等方面要素,结合电脑推演,探索出“少碾压、草打碎、稻桩高、一尺五……”等192字的精准再生稻“三字诀”技术,该技术获得湖北省农业厅认可,并迅速在湖北推广流传。目前,他的再生稻面积在全市最大,配套技术日趋成熟。

  鲁文武,一位有文化有头脑的70后。他创办的瑞丰合作社近十年专注种好“试验田”,他们每年筛选近十个超级稻品种,在不同田块进行机插和手插秧的密度试验比对,精准地找到了高产“密度”。常年亩产量一直能稳定在850公斤左右,即便是今年天门大灾,他仍然收获了750公斤亩产。

  除了高产栽培模式攻关,在优质有机肥、高效缓释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和低残留、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提高投入品的安全性方面,各专业合作社也纷纷进行着比对试验。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