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花生种植棚室鲜花烤烟现代化 黑龙江肇源结构调整调来丰收秋

发布时间:2016-11-10  来源:新农网
摘要:每年的这个季节,他都为堆积如山的玉米销路犯愁。而今年,自打他改种葵花之后,不但销路不愁,一亩地收入1800多元。

 

  每晚,家住肇源福兴乡瑞兴村的马玉峰,都要啁上两盅。

  为啥?

  每年的这个季节,他都为堆积如山的玉米销路犯愁。而今年,自打他改种葵花之后,不但销路不愁,一亩地收入1800多元。

  时值猫冬季节,穿行于乡镇之间,随处可见产业结构调整见成效,带给农民兄弟的那一份喜悦。

  粗壮链条花生产业“变脸”

  民意,素有“花生之乡”美誉。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目前,拥有花生面积1.8万亩,年产量4500吨以上。

  震筛、脱粒、去土、挑选……民意乡长城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

  “小白脸”经过一“折腾”,立马变成红豆豆,再经过炒制“变脸”,身价倍增。原先每斤4元变成现在的8元。

  公司经理孙长城笑呵呵地说:“这都是深加工带来的好处啊。”

  早前儿,民意乡虽然花生面积不少,但停留在“白果果”的销售上。农民苦干一年,丰厚的深加工利润,都被南方商人拿走了。

  仅仅停留在“原字号”销售上,农民增收不强不说,往往会导致后劲不足。

  近年来,乡政府加紧龙头企业引进步伐,先后引入了长城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利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

  冯晓国是民意乡建民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多年从事花生种植,腰包一直瘪瘪。自打他成立利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干起花生炒货生意,每年都有几百万元进账。

  目前,产品已摆上浙江、上海、广州百姓的餐桌。

  为了使花生产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农民的“摇钱树”,乡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生产”的工作思路,整合耕地13000亩,建起了全县最大经济作物园区,形成了龙头、基地、农户的有效对接,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喜获丰收的7000吨花生通过深加工提质增效,比原字号直接销售增收210万元。全乡6户企业年可“吞吐”花生1万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

  乡长于开富告诉记者,近年来,玉米价格一度走低,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受挫,处于迷茫状态。今后,要继续围绕花生、水稻两大优势产业做文章,力争扩大花生面积1.7万亩、水田面积5000亩,让农民增收的钱袋子越来越沉。

  思路一转棚室产业“变活”

  满棚尽带缤纷色,塞北花都香满园。

  初冬时节,肇源县城东北10公里明沈公路边,一栋栋棚室一字排开,如同连绵的白帆漂向远方。这里就是和平乡“塞北花都”花卉园区。

  走入棚室,内外两重天。

  红色的玫瑰、黄色的非洲菊等花卉,有的花枝招展,有的含苞待放,和室外草木凋零的悲秋之象形成鲜明对比。

  曾几何时,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后来,在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下,这里便崛起了一栋栋棚室。

  乡党委、政府转变思路,独辟蹊径,棚室里不种蔬菜栽鲜花。经过多年发展,栽出“塞北花都”。

  刚和园区的一位花卉种植技术“大拿”聊上几句,棚室间小道上忽然传来“突突”声。循声看去,一位村妇开着载有花卉修剪工具的三轮车匆匆驶来。

  她叫佟玉清,29岁,是和平乡工农村赵家围子屯农民。听说记者来访,佟玉清快言快语:“我在园区里包了5栋棚室、占地9亩,雇了两个人帮忙。去年赚了十一二万元,今年到年底还有两个多月,已经净赚10万元,亩均纯收入是大苞米的20倍。种花来钱快,还体面。”

  她家有80亩粮田,常年种大苞米,好的年景能整5万元,摊上个灾年,说绝产就绝产。这两年种花鼓了腰包,她开始“大手大脚”:先是买了二手轿车,接着换了冰箱、彩电等大件,就连孩子也上得起每月八九百元的“高级”特长班了。

  “尤其今年,花卉卖得特别火。现在大家伙儿都看出道儿了,争着要包花棚,就是抢不上槽啊!”

  为打牢园区基础,让更多农民种花,和平乡党委和政府可没少费心思。

  到长春请“种花大王”、流转土地、引进新品质、注册“塞北花都”商标、组建花卉经销公司、成立由省农科院专家牵头的花卉研究所……一揽子与扶持壮大花卉基地有关的事,一个接着一个。

  目前,园区建成并投用冷藏库、包装车间、花卉研究所、产品展示厅、检验室、温湿度遥感监测仪等设施,配备了冷链物流车。合作社取得了进出口权,园区玫瑰连续3年出口俄罗斯四个城市,成为全省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

  园区花棚总数突破1100栋,占地1870亩。今年年产鲜切花3200万只,产值2400万元。

  主管农业的副乡长刘纯志说,花卉是朝阳产业,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比较效益更加突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政府眼光一定要往“新”上想、往“远处”落:“我们测算过,将来园区的纯利润可达产值的70%,不仅富了合作社成员、带动一方农民增收致富,乡财政单凭这一个产业就可以一劳永逸。现在要做的,就是政府逐渐撤出,把园区完全交给市场主体。到那时,和平花卉才算真正做成产业了。”

  瞄准订单烤烟产业“变强”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头台镇仁和堡村烤烟种植户许凤林,一边忙着往烤烟房里放置烟叶,一边开心地唱着歌。

  今年50多岁的许凤林,是全村有名的种烟能手。10年来,他靠种烟每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

  仁和堡村,不大。

  1910口人的小村,因种植烤烟而名,因种植烤烟而富。

  全村烤烟种植面积1000亩,烤烟收入实现35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10%。

  前些年,全村只有许凤林自己鼓捣烤烟,且面积不大。

  近年来,自打与黑龙江省肇州烟草分公司签单之后,种植烤烟的人越来越多,并都腰包鼓鼓。

  看到烤烟这个产业不错,镇村大力扶持。拉电、打井、建烟房、建回潮房等,烤烟生产所需这些硬件,镇村全包。

  这些不算,签订单、成立合作社,镇村两级又是一通忙活。且村里出台优惠政策,凡种植烤烟的,在机动地发包时,优先考虑。

  主管农业的副镇长杨洪东告诉记者,镇村两级所做的所有努力,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烟叶子成为仁和堡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有了镇村的扶持,仁和堡村烤烟产业风生水起。面积已由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上千亩。

  村民于希春在镇村的扶持下,烤烟面积由最初的15亩,发展到了120亩。

  于希春说,今年8月1日开始采叶装炉,一周一炉。尽管今年春季气温低,产量下降,但今年价格好。

  其实,烤烟不仅富裕了烤烟户,没种烤烟的村民,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村民赵雅玲就是受益者之一。

  没有烤烟之前,赵雅玲整天围着锅台转。

  自打烤烟兴起,她便走出家门,成了一名筛选工。

  据赵雅玲介绍,筛选一杆烟叶1元钱,一天可筛选150多杆,守家在地一个月能对付四五千元。

  据了解,像赵雅玲这样打零工的妇女达20多人。两个多月,每个人的劳务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种植烤烟,让仁和堡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今年又投资100万元,新建了智能化、集群式烤房,以此促进烤烟生产向现代农业靠拢。目前,村里已有高标准的烤烟房32个、回潮房16个,能够保证全村烟叶适时烘烤,确保烟叶烘烤质量,增加烟农收入。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