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湖南岳阳县“四双”创建提升粮食产能

发布时间:2016-11-29  来源:新农网
摘要:今年来,全国产粮大县、先进县——岳阳县深入推进水稻“四双”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着力在整建推进、科技引领、绿色生产和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实现了粮食生产规模、品种、技术、产业各要素平衡增长、同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基本情况 岳阳县是湘北

 

  今年来,全国产粮大县、先进县——岳阳县深入推进水稻“四双”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着力在整建推进、科技引领、绿色生产和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实现了粮食生产规模、品种、技术、产业各要素平衡增长、同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基本情况

  岳阳县是湘北一个以水稻为主导产业的产粮大县。辖14个乡镇,总人口72.21万,其中农业人口60.55万。全县耕地面积74.27万亩,其中水田64.23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37万亩以上,双季稻比例98%,总产55万多吨,商品量33万多吨,以“双季稻、双季抛秧、双季优质稻、双季机械作业”为主体模式的粮食生产格局鲜明。

  年初以来,我们突出重点,一手抓早稻集中育秧全覆盖实施,全力推进种粮补贴据实发放,确保双季稻面积稳定、生产能力不下降;一手着力谋划和积极推进以筻口镇、杨林乡等11个双季稻适宜种植乡镇50万亩“四双”绿色高产高效整县创建,强力推进粮食生产增产增效和转型升级。“扬优势(双季稻、双季抛秧),补短板(机插秧、绿色防控),抓重点(1+N育秧、订单生产、集中育秧全覆盖),促落实(组织、投入、技术服务、项目管理等全落实)”,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的规模、品种、技术、产业等各要素平衡增长、同步增强,创建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出成效。

  二、创建成效

  (一)整体推进,特色板块上规模。着力整县推进,示范区扩大到11个乡镇50万亩,涵盖95%以上的双季稻适宜种植区域。特别是在延续原有万亩高产示范片创建的良好基础上,“锦上再添花”,区分禀赋,突出优势,扮靓特色,重点打造3个10万亩不同内涵的特色示范板块:①东部9.7万亩示范板块,添加“基地+订单”元素,扮靓“高产高效”特色。2.6万亩盛泰优018、桃优香占等订单基地,“福临门”一线品牌大米,5万亩病虫专防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等构成东部板块特色;②南部10.2万亩示范板块,添加“钵毯苗+‘1+N’”元素,扮靓“全程机械化”特色。“1+N”育供秧中心从1个增加到4个,5000亩钵毯秧叠盘暗出苗机插示范,盛泰优018、隆香优130可取代H优518作晚稻机插的攻关试验结论等构成南部板块特色;③中部9.5万亩示范板块,添加“控肥控药+品牌”元素,扮靓“绿色两型”特色。5000亩沼液肥、有机肥示范施用,2万亩“富硒水稻”订单基地等构成中部板块特色。三大板块汇聚“超级稻+优质稻品种、基地+订单+富硒品牌、钵毯苗叠盘暗室出苗+机插技术、肥药减量+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创建精髓,既贯穿“品种+技术+主体+品牌”的共性主线,又凸现各自板块的个性特点,优良品种、两型技术、主体参与、品牌打造、产业引领等要素有机统一。

  (二)科技支撑,示范创建上水平。项目区以科技为引领,良种、良法配套集成应用,在面临今年气候条件不良、早稻熟期延迟、晚稻秧龄偏长等不利因素下,项目实施仍然取得十分明显的综合示范效益。

  1、产量稳步提升。经省、县自测和抽测,项目区(50万亩)双季稻平均亩产942.7公斤,较项目区前三年平均亩产(876.9公斤)增65.8公斤,增7.5%;比目标产量(900公斤)增42.7公斤,增4.7%。长湖乡新许村种粮大户蒋岳采用盛泰优018应用钵毯苗机插技术3.8亩,6月28日播种,7月15日机插,机插密度1.91万蔸,基本苗8.6万苗,9月12日齐穗,10月15日成熟,实收稻谷2096公斤,平均亩产量551.6公斤,比同品种同期播种、抛秧的另一丘增产46公斤,增9.1%。在项目区的示范带领下,全县完成双季稻播种面积118.3万亩,比上年扩大7000亩,粮食总产量54.75万吨。

  2、技术集成普及。项目区实行“早超晚优”“中配中”品种搭配,推广应用中早39、株两优819、盛泰优018、H优518、华润2号、农香32、桃优香占等超级稻、优质稻品种7个。实行集中育秧全覆盖、项目区早稻集中育秧面积43万亩,比去年增加8万亩,其中专业化集中育秧8.5万亩。以“三增”(增种、增盘、增苗)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专防和绿色防控、好气性节水灌溉、安全齐穗等为核心内容的高产高效技术在项目区100%全覆盖推广应用。

  3、效应综合显现。①实行“基地+订单+品牌”链式开发,“订单换钱”效应凸现。项目区已建立6个高档优质稻订单生产基地面积7.6万亩,以盛泰优018、华润2号、农香32等为代表品种的订单收购价每100斤比普通晚稻高7-10元,农户每亩增收130元以上;②补齐机插短板,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机器换人”效应凸现。项目区应用以钵毯苗高速流水线机播+叠盘暗室出苗、7寸高速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节能烘干机组等为主体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机插面积从4.5万亩扩大到8.67万亩,综合机械化生产面积37.5万亩,农机综合水平从去年的68%提升到75%,解决了创建主体插秧、施药、收割等环节缺劳力、低效率及稻谷干燥难、易霉变等瓶颈问题;③实行肥药替代减量,转型投入,“生态换型”效应凸现。项目区以环保施肥、绿色防控、控肥控药等为内容,以“五推五代”和“精、调、改、替、提、带、集”为技术路径,分类型创建大到5万亩、小到3000亩规模不等的绿色生态示范片16个总面积11.8万亩。

  (三)绿色发展,综合效益上层次。以“肥药减量”为目标,项目区首次将“绿色”理念融于创建实践。集成种子包衣、性诱剂控蛾、田埂种豆等绿色“两型”防控技术,通过筻口镇5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核心示范区的推进引导,全县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29.45万亩,较上年增加9.45万亩。

  项目区也首次倡导“环保施肥”理念。在100%全覆盖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基础上,以核心区筻口、新墙、杨林、长湖、柏祥等乡镇5个千亩绿肥片为示范,发展绿肥种植5万亩;推广沼液肥施用、有机肥积制5000亩,硅肥、谷粒饱等高效叶面肥施用30吨,生石灰土壤调酸3万亩;项目区秸秆还田率8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以上,首次实现化肥施用减量,单质化肥(N、P、K总量)每亩平均施用量由原来的20公斤减少到17公斤,减量15%。

  “绿色”技术产生了项目“红利”。据测算,示范区每亩双季稻平均节本增收208.6元,其中,订单生产亩均增收132.7元,沼液肥施用亩均增收131.6元,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亩均减少肥、药投入10元。

  (四)机制创新,转型升级上速度。创建过程中,项目区坚持以大户等新型主体为创建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从思路上引导、政策上支持、资金上扶持、生产上指导、技术上培训、装备上武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新项目运行机制,着力破解以往分散农户参与创建中“标准不统一、技术难到位、落实不及时、效果不均衡”等弊端,大户等新型主体的数量、装备、社会化服务等水平快速提升。

  全县发展30亩以上种粮大户2426户,同比去年新增223户,其中100亩以上规模大户385户,新增63户,1000亩以上规模主体7家,新增4家,耕地流转面积17.3万亩。项目区“1+N”叠盘暗出苗育供秧中心从无到有,从1家增加到4家;新增日烘干能力15-100吨的节能烘干机组20组、7寸高速插秧机10台、无人植保机6架、大型收割机10台。开展耕、育、种、防、收、烘一站式或“点菜式”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面积14万亩,占大户流转面积的80.9%。

  三、主要做法

  今年以来,岳阳县紧紧围绕“转方式、提单产、增效益”的总体目标,超前谋划粮食生产,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的实施,突出“一、二、三、四、五”工作重点:主推“一”个模式(双季双优双抛高产高效栽培)突破机械化育插秧瓶颈;推进“二”项工作(高档优质稻订单生产;病虫绿色防控);打造三大示范板块(3个10万亩各具特色示范板块);融合四项要素(品种+技术+主体+品牌);集成“五化”技术(品种优良化、育秧集中化、防控绿色化、施肥环保化、全程机械化)。注重行政推动、示范带动、主体联动、考核促动,有力推动了粮食生产的转型升级,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超前谋划,行政推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两届领导接力推动粮食生产。原县委书记毛知兵亲自批示,推动出台了县委2014(5)号、2015(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今年3月上旬,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专题部署粮食生产,明确指出:集中育秧、高产创建、粮食生产绩效考核等重要工作要继续抓、重点抓。并由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实施早稻集中育秧全覆盖和强力推进种粮补贴据实发放的通知》,副县长易新岳、张奕亲自谋划、部署并参与高产创建、集中育秧工作,确保了示范工作动手早、推动快、效果好。

  项目实施伊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成立由总农艺师任组长的“创建技术指导小组”。先后3次召开了专题工作会、10多次专家会商会,精心部署创建工作,选派11名负责干部包乡镇、96名技术人员组成专职办点班子驻村包户,全年人均驻点指导130天以上,并对385户100亩以上大户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服务。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