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重庆荣昌: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发布时间:2016-12-27  来源:新农网
摘要:重庆市荣昌区是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首批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全区幅员面积1079平方公里,辖21个镇街,总人口85万人,耕地面积89万亩。近年来,荣昌区坚持以农业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

  重庆市荣昌区是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首批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全区幅员面积1079平方公里,辖21个镇街,总人口85万人,耕地面积89万亩。近年来,荣昌区坚持以农业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荣昌农业资源优势,着力解决农村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先后争取到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国家级平台,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村面貌极大改善、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抓机制创新,形成工作合力。为加大统筹推进力度,荣昌区专门设立国家现代农业和畜牧业示范区管委会,作为区政府正处级派出机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兼任管委会主要领导,并制定出台了管委会与其他农口部门厘清职责加强协作的工作方案,建立了日常情况沟通、重大问题协调、专项工作协商三大工作机制,厘清和明确了农口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加强了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抓项目整合,强化资金保障。建立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机制,采取“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项目资金整合管理方式,确保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用于重点产业基地和农业园区建设,近三年累计整合各级涉农资金12亿元。同时,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探索以财政资金股权化方式支持产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减少无偿、分散投入。

  (三)抓基础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建成高标准农田52.4万亩,比重达59.8%。二是狠抓农业园区建设。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将农业园区作为示范区建设的载体和抓手。出台《农业园区监测评价办法》,制定“八个一”建设标准,先后建成市区级农业园区21个,入驻农业企业36家、农民合作社125家。三是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近三年累计推广5.27万台套,耕种收机械化率达53.1%。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市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专家大院8个、专家咨询服务团6个,建立“首席专家+服务团队+种养能手”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集成技术应用。成功研发利用竹笋加工废弃物生产高蛋白粗纤维牛饲料技术,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实现年新增产值1050万元;制定《麻竹栽培技术规程》,被列为国家林业行业标准;“荣昌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澳龙生物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条羊包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生产线。五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和谐文明、宜居宜业、美丽生态的新农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旅结合,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市级美丽乡村8个、区级美丽乡村14个。

  (四)抓质量安全,提升品牌形象。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生猪溯源系统,全力打造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全区“三品一标”认证达145个、名牌农产品达15个,荣昌猪肉、荣昌白鹅、盘龙生姜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五)抓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机制。建立区、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等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租金+劳务收入+红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区土地流转47.6万亩,流转率55.7%,适度规模经营43.7万亩,比重达51%。二是创新产销模式。探索以“保底价+浮动价”收购方式发展订单农业80万亩,将订单履约与银行信用、项目补贴等挂钩,防止违约现象;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战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重庆(荣昌)农特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以国家生猪市场、中国畜牧产品交易网等为重点的10大平台。国家生猪市场拓展到全国31个省市,2016年交易额已突破260亿元。培育本土电商“在村头”成为重庆市知名电商平台,建成区镇村三级益农信息社和电商服务网点300个。三是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机制。搭建“政银保”战略合作平台,创新推出“统贷统还”、“助农贷”、“农业项目担保”、“险资直投”等多款服务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产品,累计提供涉农贷款3.6亿元;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仔猪保险、生猪运输保险、麻竹天气指数保险等试点,财政投入800万元,撬动风险保障2.3亿元;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七步工作法”,成为全国首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县。四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和量化确权改革试点,引导农村“三资”参股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盘活农村资产1200万元;创新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出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办法等措施,成立用水户协会12个,颁发产权证3900余个。试点区域实现了农户饮用自来水和农业灌溉自流水“双覆盖”,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7提高到0.85。

  二、主要成效

  经过三年多的改革探索,荣昌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四个转变”,凸显出“四个提高”,形成了“四种模式”。

  “四个转变”:一是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功能的复合和一二三产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融合,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业的融合,拓展了农业的多样性功能。二是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通过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应用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逐步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劳务扩张来提高产量的经营方式,实现由科技进步和提升劳动者素质来提高质量效益。三是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建立产业基地和农业园区,农业的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逐步显现。四是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改变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种不丰富、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现状,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四个提高”:一是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粮食规模经营单产比试点前增加23%。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每亩节本增收600元以上;稻谷实行产地加工,形成包装大米后出售,比过去直接出售稻谷每吨增收1600元;畜牧养殖由分散养殖逐步向“公司+家庭农场”新型合作方式转变,有效防范了市场风险,保证养殖户饲养1头生猪获利150元以上。二是财政资金的激励导向作用显著提高。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7亿元、金融资本3.1亿元、农业风险保障5.3亿元。三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实行“订单农业”达100%,通过发展电商和微店,带动全区有组织的农产品销售达68%。四是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种植业亩均产值达4312.7元,农业人口人均养殖业增加值达2951元,均位居重庆市前茅;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035元,高出全国、全市平均水平15%和25%。

  “四种模式”:一是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围绕荣昌猪产业,以饲料兽药、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为支撑,以专业市场为引擎,辐射带动标准化种养殖基地建设。全区畜牧产业集群规模达112亿元,二三产业比重达70%以上。二是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将生猪和麻竹两大主导产业有效融合,形成“猪—沼—竹(果、菜)”种养循环、麻竹林下循环经济、竹笋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经济模式,成为重庆市首个林下循环经济示范区县和“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三是利益共享发展模式。种植板块形成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社会化服务等合作模式;养殖板块形成“公司+家庭农场”分段饲养合作模式,让农民在获取土地租金、劳务收入之外,分享到产业链上更多的红利。四是“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建立农特电子商务产业园,突出畜牧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应用,全力打造国家级生猪产销大平台和中国最大的畜牧产品垂直电商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今年8月,荣昌国家生猪市场、“在村头”电商平台两个项目入选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

打印 责任编辑:文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