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警惕老龄化影响农业未来

发布时间:2017-01-10  来源:社会科学报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首先要解决好农业发展的劳动力问题。虽然从现阶段农业生产实际来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还没有影响粮食产量,但不得不警惕的是,老龄化会成为一种常态并可能影响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 农村老龄化进程发展尤其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首先要解决好农业发展的劳动力问题。虽然从现阶段农业生产实际来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还没有影响粮食产量,但不得不警惕的是,老龄化会成为一种常态并可能影响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

  农村老龄化进程发展尤其迅速。根据全国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1982年至2010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长了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增长了3%,镇增长了3.7%,乡村增长了5%。一些学者认为老龄化会影响农业生产。为了说明老龄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11年的农户数据,用以考察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分布以及不同年龄段农户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差异。

  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不断上升

  在分析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实际影响之前,有必要先对老年农民的务农时间进行统计,以观察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情况。参考李旻(2009)的研究方法,首先,计算以农户为单位的所有家庭成员在本乡镇内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日),即家庭农业劳动时间;其次,再计算农户家庭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劳动力的农业劳动时间(日),即老年农业劳动时间。在此基础上,计算老年农业劳动时间占家庭农业劳动时间的比例,即老年农业劳动时间/家庭农业劳动时间,将此比例作为后续农户分类的依据。其中,老年农业劳动时间占家庭总农业劳动时间比例在一半及以上的农户划分为老年农户,低于一半的划分为中青年农户。

  从老年劳动力务农时间比例的变化来看,家庭平均农业劳动时间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3年平均284天减少到2011年的204天,每年约下降9天。但家庭中老年劳动力的务农时间却呈上升趋势,最终结果是老年劳动力的务农时间比例由2003年27.4%增长至2011年的34.2%,提高了6.8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不断上升。

  耕地细碎化程度更高

  本研究统计的经营耕地面积和块数包括所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园地作物,通过计算得出,2003年老年农户经营耕地面积为5.92亩,低于中青年农户的7.80亩,随着时间推移,两者差距逐渐缩小,2011年老年农户平均经营耕地6.38亩,仅比中青年农户少种0.1亩耕地。老年农户的耕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中青年农户经营耕地面积震荡下滑,与2003年相比,2011年中青年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减少了1.32亩。从耕地块数来看,2003年老年农户经营的耕地块数与中青年农户基本一致,规模经营程度的提高使得两者的经营块数都呈下降趋势,但老年农户的下降幅度较小,2011年老年农户平均耕地块数为4.22块,比2011年减少0.56块,而中青年农户平均每户的耕地面积下降到3.32块,平均减少1.45块。如不计地块大小,老年农户平均比中青年农户多种约1块地。总之,中青年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略大,但经营总面积和块数在逐年下降,而老年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略小于中青年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更高。

  老年农户扮演重要角色

  从粮食生产情况来看,在粮食总产量逐年上升的背景下,老年农户的粮食生产情况相比中青年农户总体上并没有显现出劣势。2003年老年农户户均粮食总产量为2070.04千克,中青年农户平均产量2410.55千克,两类农户的户均粮食产量差距逐年缩小,2009年老年农户在户均粮食产量上首次超过中青年农户,老年农户平均比中青年农户多生产了66.79千克粮食。此后两年老年农户也在粮食生产上保持着对中青年农户的优势,并且优势逐年拉大。2011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增加到209.59千克。2011年,老年农户粮食产量已占到粮食总产量的42%,近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比例提高了14个百分点。

  两类农户粮食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与粮食产量的变化基本一致。2003年老年农户户均粮食种植面积为6.30亩,中青年农户为7.52亩,此后两类农户的户均粮食种植面积差距逐年减小。从2010年开始老年农户在户均粮食种植面积上实现了对中青年农户的超越,并且将这种优势逐步扩大。2011年老年农户的户均粮食种植面积为6.77亩,此时的中青年农户为6.41亩,老年农户粮食面积已占到粮食总面积的42%。不管从粮食种植面积还是产量的变化,都可以发现老年农户在粮食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强。由此我们也得出结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总的影响在现阶段还没有明显体现。

  两方面应对农业老龄化

  总的来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在现阶段并没有对粮食生产造成明显的负影响。随着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改善,粮食生产需要的劳动力投入逐渐下降,老年农户和中青年农户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差异趋于缩小,老年农户户均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实现了对中青年农户的超越。老年农户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作用逐年加大,2011年已达到全国粮食总产量和总面积的42%,未来老年农户所占比重还将继续加大。从两类农户不同粮食品种的单产水平对比来看,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玉米种植上,中青年农户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对人工劳动强度要求较高和机播水平偏低的水稻而言,老年农户更具生产优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首先要解决好农业发展的劳动力问题。虽然从现阶段农业生产实际来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还没有影响粮食产量,但不得不警惕的是,老龄化会成为一种常态并可能影响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要避免或减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预期不利影响,应从以机械替代劳力、提高现有劳力素质及留住适龄劳动力的视角出台相应政策。

  一是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我国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没有对农业生产造成显著负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而老龄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导致留守在农村的老龄农民在种植决策上更加倾向于那些省时、省力、劳动强度不高又便于管理的作物。因此目前最现实也最为迫切的要求就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化水平,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机械化。目前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例如,广大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业机械化率还普遍较低,政府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农机补贴政策倾斜,并提高农机研发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大力研发适合山区和丘陵作业的中小型农用机械,以更好地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二是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农民的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能否又快又好地转变为实际的农业生产力。由于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一出校门就直接进入到城市或是非农部门,而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妇孺老弱,依靠这些农民推广农业现代化进程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建立青年农民培养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当务之急。如何留住农村适龄劳动力甚至让已经外流的青壮年农民回流,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应大举实施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并将之转化为现实效益。只有让农民见到实惠,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现实,才能真正从源头上遏制农业适龄劳动力的流失。与此同时,依托新型农民培育的机遇,各地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在国家层面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惠农政策向中青年农民和农村创业人员倾斜,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实用人才储备。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