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天津:加快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17-06-13  来源:新农网
摘要:农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市场一体、城乡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对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

  农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市场一体、城乡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对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在产业融合水平、协同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协同发展效益五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产业发展互补互促、科技平台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从实际情况来看,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不仅涉及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生态协同,还涉及城乡协同和体制机制协同,需要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依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京津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推进三地农业资源统筹配置和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推进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

  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定位和总体目标,京津冀地区要打造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未来将形成城市经济发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都市连绵带。无论是从土地资源配置来看,还是从现代城市发展需求来看,京津冀地区传统的大宗农产品生产规模将相对缩小,现代高效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将快速发展。当前,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中,一般性产品、大路产品相对较多、供给过剩,但优质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功能专用农产品相对较少、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食品消费需求。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的基本路径是,切实转变区域内农业发展方式,由“产量优先、质量合格”的基本保障型发展方式转变为“品质优先、质量安全、产量稳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方式。

  另一方面,优化区域布局。京津冀三地之间应按照各自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首先,京津冀地区农业布局要“一体规划”,打破既有条块分割,以自然地理和资源禀赋为基础,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打造成方连片的农业特色区域经济板块,形成规模优势、集群优势,提升区域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其次,京津冀三地应合理分工与协作。适应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总体要求,北京、天津应进一步压缩基本农产品生产,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景观型的都市农业,以及农业技术研发、营销设计等知识密集型农业。河北作为京津农业生产的纵深腹地,应以承接京津都市型农业扩散和转移、强化区域农产品供应保障、促进农业转型发展为主要方向,重点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物流产业,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成为京津高端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着力打造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密切产加销联系,推进京津冀农业市场协同

  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准入体系,实现市场对接,努力构建统一市场。合理布局农产品产地市场与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完善冷链物流、直销配送体系,逐步实施统一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开辟京津冀农产品绿色通道,构建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通过培育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借助“互联网+农业”等新型业态,采取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经营形式,真正实现产销对接。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和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完善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农产品质检手段一致、内容统一、结果互认、处置明确。

  积极培育跨区域经营的大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鼓励京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投资企业以收购、控股、联合、兼并、委托生产等多种方式,整合联接河北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形成若干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关联紧密、分工明确、链条完整、利益共享、跨京津冀区域经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应进一步深化三地农业龙头企业和其他农业经营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市场一体化发展格局。同时,要依托既有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生产优势区,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京津冀农业一体化生产和经营,破除当前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弊端。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

  依托现代农业技术优势,放大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扩散效应,推进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聚力打造京津冀农业科技高地,是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70%,天津达到64%,河北则不足60%。这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明显短板,也是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明显短板。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的基本方向就是促进北京优势科技资源和要素向河北辐射与扩散,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应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三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跨区域联合,组建关联紧密、资源共享、通力合作、利益一体的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并以此为依托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标准创新,共同申请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联合建设实验室、工程中心、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深化产学研合作。

  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方面,加强合作共享,促进各种创新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京津冀区域内优化配置,打通区域内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快速流动的便捷通道。构建开放、畅通、共享的科技资源平台,建立工作、项目、投资对接机制,推动综合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支持鼓励区域内农业科技人才合理流动,探索完善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三地农业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强化资源保育,推进京津冀农业生态协同

  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环境的产业,也是直接影响资源环境的产业,还是可以创造生态环境、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产业。目前,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约束突出,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必须以区域生态环境保障与改善为前提。应统筹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关系,强化资源保育,坚持“以水定产”调整农业用地规模,适度增加生态用地规模,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还湿范围,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片湿地,突出抓好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建设、坝上以及燕山太行山重点生态区域退耕还林项目,扩大京津冀生态空间,增加生态环境容量。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实施结构节水、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巩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由项目化向制度化转变。

  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不仅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需要,而且是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由于过度追求数量型增长,农业投入品过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下一步,必须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点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水、土壤等的污染和危害。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早日实现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根本改善。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京津冀农业政策协同

  改革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体制机制改革能够极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要以农业政策支持及相互间农业政策的有效衔接为保障。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受制于行政区划分割,农业农村要素资源无法实现区域内自由流动,特别是落后地区优质要素资源无法转化成经济价值。实现京津冀农业政策协同,必须构建覆盖京津冀三地的农村土地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他产权的一体化交易市场。坚持统筹布置、同步推进,率先完成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同时做好与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衔接。实现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交易流转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共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建立辐射京津冀三地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京津冀三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尤其是京津先进都市区与河北落后农村之间落差较大。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应最大限度地统筹区域内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努力推进区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推进三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家园。统筹发展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和综合利用。切实落实国家关于京津对口帮扶河北的要求,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支持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