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贵州:发展绿色农产品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7-07-06  来源:新农网
摘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对农业发展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对贵州发展是一次重大的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对农业发展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对贵州发展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对此,省委在第一时间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加快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要求绿色农产品供给要实现井喷式发展,把发展农业的好声音传到千家万户,让贵州的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家喻户晓。


  就遵义而言,如何把握住中央精神,把省委决策部署落细落实,让遵义绿色农产品在“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抢占先机、拔得头筹,笔者有以下思考。


  强力宣传营销,让遵义绿色农产品“风起来”


  遵义各种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到处都有“货”,遍地都是宝,好山好水孕育了好酒好茶好药,其中以茅台酒、习酒为代表的酱香酒业已经风行天下,但大多绿色“宝贝”还“养在深闺人未识”。“酒香也怕巷子深、好酒还得靠吆喝”,必须强力推进宣传营销,让农产品“风起来”。


  营销推介是绿色农产品“风起来”的根本手段。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瞄准北上广深渝等重点目标市场,举行一系列重大绿色农产品宣传营销活动,确保“月月有活动”;高标准办好“贵州茶一节一会”“遵义辣椒博览会”“中国首届牛业发展大会”等展会活动,精心组织企业参加北京、上海、重庆、贵阳等地重要农产品交易活动,把遵义的绿色农产品充分展示出来、加快推销出去;充分运用电视、报纸报刊、网络等平台,把遵义绿色农产品推向千家万户。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绿色农产品“风起来”的基础。围绕茶、蔬菜、辣椒、畜牧等主导产业,精心谋划,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冷链物流项目;加大农超对接力度,推进绿色农产品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大政策扶持,在中心城区建设统一标识、统一门头、标准化的具有遵义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直营店、体验店,逐步向贵阳、重庆、上海、北京等大中型城市铺开;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网络营销巨头合作,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一批绿色农产品成为“网红”。


  强化质量与品牌建设,让遵义绿色农产品“贵起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遵义农业发展总体较好,五大主导产业、五大特色产业渐成规模。但传统农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好的东西不多、多的东西不好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革,农产品品牌小、名品少,品牌附加值不高。我们必须坚持以质量为先导,强化品牌引领,让绿色农产品“贵起来”。


  质量是绿色农产品的根本竞争力。要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运输各环节的“从农田到餐桌的”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着力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推进山地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加快完善覆盖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围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五大特色产业和县域农业主导产业优势农产品,加快制定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地方标准。


  品牌是绿色农产品的持久生命力。要用好一切资源,推进“遵义红”、“遵义绿”、“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推进畜禽水产、辣椒、蔬菜区域整体品牌形象塑造,打造区域特色突出、质量标准水平先进、辐射带动作用强烈、集聚效应明显的区域公共品牌形象。要打造一流环境,创建一批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全国知名的企业产品品牌,实现品牌规模进一步壮大,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让遵义农民“富起来”


  农产品风行天下在保供给的同时,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农民收入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让农民“富起来”,确保“如期脱贫、全面小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传统小农经营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只有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扶持等方式,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保障。坚持龙头引领,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外地市场建立稳定的产销机制,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基地+农户”“外购商+本地主体+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实现市场主体壮大和农户增收“双赢”目标。


  复制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经验,加快推进各地试点,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深化财政支农改革,将项目资金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精准用于路、电、讯、水以及生产基地厂房、冻库、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