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广东惠州:产业“造血”让贫困村重获新生

发布时间:2017-08-03  来源:新农网
摘要:博罗松树岗村的“空中田园”现代农业观光项目,带动了附近村民的就业。 惠州实施“一村一品”工程 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刚刚下了一场雨。接近下午5时,雨稍停了些,杨村镇国土所干部来到该村的生态农业基地,跟惠州东部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

广东惠州:产业“造血”让贫困村重获新生

博罗松树岗村的“空中田园”现代农业观光项目,带动了附近村民的就业。

 

  惠州实施“一村一品”工程

 

  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刚刚下了一场雨。接近下午5时,雨稍停了些,杨村镇国土所干部来到该村的生态农业基地,跟惠州东部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土地确界。

 

  这是由市纪委引进的总投资达500万元的扶贫项目,目前已经投入了280万元,大棚里沉甸甸的瓜果、绿油油的蔬菜,不仅寄托着扶贫干部们的心血,也寄托着当地百姓的希望。“只有产业起来了,村里才真正具备脱贫的动力,贫困村、贫困户才能真正获得翻身的机会。”石滩村驻村干部、村委第一书记李应文相信,这个首期200亩的基地,将成为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一个重要引擎。

 

  去年以来,惠州市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有力举措,以激发贫困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而接下来,惠州市扶贫办提出,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工程,分类指导实施产业帮扶项目,确保每村有一个产业,每户有一个致富项目。

 

  这意味着,产业扶贫依然是惠州精准扶贫攻坚的一个重中之重的工作。

 

  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生态特色种养

 

  由于超过1/3的农田易旱易涝,石滩村上半年基本无法耕作,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如何寻找到新的高效种植模式,让贫困村民尽快摆脱贫困,成为市纪委驻村工作组重点思考的问题。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李应文说,扶贫工作组理清了思路。而这个思路与深圳东部湾房地产有限公司的老板不谋而合。

 

  “随着消费不断升级,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市面上,生态型、绿色型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更高,而且往往不愁销路。”惠州东部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马先生对记者分析说。随后,扶贫工作组引进了深圳东部湾房地产有限公司并组建了惠州东部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在本地发展生态农业基地。

 

  惠州是农业大市,生态基础扎实,同时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压力。将扶贫和生态农业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对于这个基地,接下来将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马先生分析,相比于一般农业,有机农产品价格更贵、利润空间也更大,从而能够充分保证农民的收益。

 

  在生态农业基地的大棚里,三两个当地的村民正在为瓜地拔草、施肥。满眼的南瓜、豆角、苦瓜等瓜果,意味着这又是一个丰收季节。马先生告诉记者,接下来还将在航天甜椒、小黄瓜等产品的基础上,种植高品质西瓜、附加值更高的有机农产品,为本地村民带来新的致富机会。

 

  在惠州广袤的农村地区,虽然各地条件不一,但是以生态农业撬动脱贫致富的探索却随处可见。

 

  位于水源保护地的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处于该县的最北端,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农业也颇为落后,只有一点零散的家庭种养。如何既保护生态又实现脱贫奔康?作为挂钩帮扶单位的市委办,探索了一条因地制宜打生态牌的扶贫举措。

 

  该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办法,为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资金,发展生态农业种养,并成立了瑶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种山茶增加收入。此外,通过发展牛、羊、鸡、鱼苗等种养殖业,让当地农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而放在全市来看,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也是实现贫困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惠州市扶贫办副主任钟志云告诉记者,未来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建立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受益机制,在发展生产中增收脱贫,逐步致富。

 

  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学系系主任杨暹看来,惠州有一大批现代农业企业,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方面有着更强的优势。“针对特色农业的产业扶贫,可以推动一批有实力的农业企业,为有劳动能力却缺技术、缺资金的贫困户提供种养殖项目,为他们提供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和产品收购等方面的支持。”他建议说。

 

  延伸种植加工链

 

  让农民融入产业链高端

 

  如果说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调整农业结构,又能实现农民脱贫致富,那么通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则是“一二三产融合”下延伸产业链、降低农业风险最好的尝试。

 

  龙门县龙华镇马嘶村,原来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在帮扶单位的帮扶下,马嘶村从2009年开始种植淮山。最初的几年,村民们种植出来的淮山都是送到农贸市场售卖,但没多久后由于各地淮山普遍丰收,市场出现滞销,“菜贱伤农”的困局给当地的淮山种植户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村组建了加工厂,将积压的淮山进行切片和磨粉处理,生产灌装营养粉。当地村民发现,加工生产不仅解决了淮山长期保存的问题,而且还提升了价值,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随后,该村又陆续开发了红枣淮山粉、紫玉淮山粉、秋葵淮山粉等多款产品,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法宝”。

 

  这样的故事,也将在省级贫困村惠东县安墩镇水美村上演。

 

  地处偏远的水美村,非常适合种植红薯,而且当地村民有手工生产薯丝的传统。“相比于机器生产,手工薯丝质量更好,价值更高。”水美村第一书记潘文超告诉记者,他们准备推动本地农民成立合作社扩大加工生产的规模,并进行专门包装推广。

 

  在水美村,未来或许不仅有薯丝生产线,还有别的加工厂。在当地,柠檬、鹰嘴桃种植也是重要的扶贫项目。

 

  望着眼前一片迎风摇动的柠檬林,潘文超说,未来这里生产的将不仅是柠檬,还有很多加工品。柠檬的用途广泛,既可以泡水喝,也能晒成干做成冻片,还能用于饮料、香料、美容产品等产品开发,市场前景很广阔。

 

  在杨暹看来,打造农产品深加工环节,不仅延伸了从种植到加工的链条,也让农民逐渐融入产业链的更高端,从而更好地激发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加码“百企扶百村”

 

  呼唤更多农业龙头企业参与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贫困村产业的发展,还要巧用市场的关键力量。

 

  “贫困村为什么会贫困,关键在于其基础薄弱,特别是农民在技术、销售渠道、面对市场和气候变化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短板,导致光靠农民自身搞种养殖很难摆脱贫困。因此从发展农业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来看,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非常有必要。”石滩村生态农业基地负责人杨浩如此认为。

 

  实际上,作为惠州扶贫工作创新之举的“三个一百”,其中就包括“百企扶百村”。

 

  惠州市农业局经管科科长蔡卫东告诉记者,如今全市发展了200多家农业企业,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举足轻重。而这些企业在配合扶贫发展方面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水美村村委会主任张烁华相信,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更多贫困户加入种植行业,共同开展柠檬种植及深加工,将让村民走上产业“造血”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之路。

 

  记者了解到,惠州已经挑选了一批有实力的农业企业作为帮扶企业,为缺技术、缺资金又具备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种养殖项目。

 

  除了博罗县石滩村、惠东县水美村等贫困村,白盆珠镇的白马村也提出通过1212支持、公司运作的方式,建成生态和农业经济相协调,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相配合的综合型服务基地,以促进当地的发展。

 

  如何推动更多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发力的课题。

 

  在惠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未来可以立足当地资源,鼓励带动效果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发展生产基地。比如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提供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和产品收购,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稳定的发展机会。

 

  “接下来,我们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关键抓手。”钟志云表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利益对接机制,把贫困户纳入“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兴农业经营体系,确保到年底46个省级贫困村实现稳定脱贫。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