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青海海东市:产业扶贫“拔穷根”

发布时间:2017-09-13  来源:新农网
摘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有着20个民族的国定贫困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国六盘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县共有312个村8.44万户37.7万人,除去2016年退出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还有100个贫困村和8338户35078名贫困人口。 作为青海东部的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有着20个民族的国定贫困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国六盘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县共有312个村8.44万户37.7万人,除去2016年退出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还有100个贫困村和8338户35078名贫困人口。


  作为青海东部的深度贫困地区,民和县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扶贫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培育既有特色又有优势的接地气扶贫产业,助推贫困家庭依靠产业发展“拔穷根”、谋富路。


  “一村一品”创特色


  “今年虽然受干旱影响,但我们这里是纯?脑山地区,影响不大,这23公顷中药材收成肯定差不了……”


  8月15日,记者来到民和县西沟乡山庄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正在田间察看药材长势的山庄村党支部书记白元恩高兴地说。


  地处南大山脚下的山庄村是一个贫困村,216户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300多人。


  为了早日摘掉“贫困”帽子,让贫困笼罩下的村民们尽早过上好日子,白元恩作为村里的“大当家”,在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依托当地的气候资源优势,按照“企业+支部+农户”方式,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一家药材老板合作,在山庄村建立起16.7公顷多的当归种植基地,其中80户贫困户户均种植当归0.13公顷。


  据白元恩介绍,当归的亩均种植成本在900元左右,村党支部与合作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通过提供种苗等方式先行垫付600元的成本,待药材收购后从种植户售购药材收入中扣除,剩余300元由种植户自行承担,其中贫困户的自行承担部分从争取来的项目扶持资金中解决,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贫困户的种植投资风险。


  看着田地里长势喜人的中药材,村党支部书记白元恩内心的喜悦不言而喻。他告诉记者,这些中药材将在国庆节前后采挖出售,考虑到干旱影响和第一年种植技术的不成熟,会对药材的产量有所影响,种有0.13公顷中药材的贫困户,仅此一项就能有万元的收入。


  山庄村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是民和县打造“一村一品”精准脱贫产业的一个缩影。西沟乡南垣村打造的千亩油用牡丹基地、巴州镇麻家湾村发展的花椒经济林基地、隆治乡桥头村的百亩向日葵种植基地、中川乡团结村拱棚冬枣种植基地等等,都是该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样板。目前,全县已建成“一村一品”产业基地19个,在脱贫攻坚路上正越来越明显地发挥着推波逐浪的作用。


  “家庭牧场”鼓腰包


  发展养殖业是民和县的传统优势,也是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路上,发展养殖业特别是发展“家庭牧场”式养殖业,依然是民和县产业扶贫的“重头戏”,是精准扶贫工作中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甘沟乡李家村贫困户李洪旺,便是这一领域的成功者。


  在李洪旺的养殖棚圈,4头母猪产下的26头小猪仔活蹦乱跳茁壮成长,让李洪旺夫妇对今年的家庭收入充满盼头。


  李洪旺介绍,他家3口人,2016年在人均5400元的国家产业扶持资金支持下,修建了养殖棚圈,买来15头猪仔饲养,六个月后,除了4头留作母猪,其余11头全部出栏,平均每头卖到2000元,除去饲养成本,纯收入1万余元。


  李洪旺的娃娃今年考上了大学,妻子常年有病干不了重活,他出不了远门打工,夫妻俩商量就在家门口发展养殖业。李洪旺打算今年把这26头小猪仔饲养育肥六七个月后再出栏,0.3公顷的苜蓿草加上其他农作物的秸秆草料,可以解决三分之二的饲草料问题,饲养成本相对较低。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这些猪出栏后至少也有2万多的净收入。


  民和县充分发挥种养业对脱贫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民和模式”内涵,依托26667公顷全膜玉米种植优势,大力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在发展规模养殖的基础上,通过财政扶贫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结合金融扶贫的形式,全面撬动金融扶贫杠杆作用,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建设,全县累计建成家庭牧场5700多户,其中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建成2300余家。同时补助人均5400元的特色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助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养殖棚圈里拓展增收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目前,以“家庭牧场”为主的家庭式小规模养殖已成为民和县实现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


  劳务输出促增收


  “我承包了3个菇棚,才干了40多天的活,今天老板给我发了7800多元。”


  这是7月19日下午,在民和县总堡垣花菇种植基地务工人员工资发放现场,拿到了数千元劳动收入的总堡乡贫困户白文仓喜笑颜开的表达……


  总堡乡瞅准总堡垣花菇种植基地的用工空间,全乡30余名贫困劳动力在花菇基地实现务工增收梦。而西沟乡则依托南垣村千亩油用牡丹基地,为当地群众务工增收开辟了新天地。


  白福学是西沟乡南垣村的贫困户,也是在南垣村油用牡丹基地务工的受益者。白福学告诉记者,他家0.2公顷耕地全部流转给企业种油用牡丹,签订了12年流转合同。自己年龄已大,就在家门口的牡丹地里打工,苦不大,每天还有100元的务工收入。


  若要富,搞劳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民和县强化就业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助力全县精准脱贫。仅去年,依托“金秋采棉”“枸杞采摘”、拉面经济等劳务品牌,累计输出贫困劳动力1.1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35亿元。今年前7月,全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7.89万人次,其中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1541人次;完成务工技能培训13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800人,正在培训机动车驾驶员2100人。


  无独有偶。民和县峡门镇峡门村贫困户蓟有财,不等不靠、勤劳脱贫,2016年4月到玉树地区挖虫草,一个月挣了2万元。今年4月再赴玉树,31天时间挖了800根虫草,估计有3万元的收入。蓟有财一家吃苦耐劳,妻子在西宁一家医药集团职工餐厅辛勤工作,儿子在果洛地区打工。聊起如何脱贫的话题,蓟有财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国家出台的政策再好,如果个人不勤奋努力,老是等靠要,别说致不了富,就连脱贫也很难。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