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山西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纪实

发布时间:2017-09-14  来源:新农网
摘要:经过中低产田改造,旱地变成了水地,“毛猴地”变成了“聚宝盆”。 初秋时节,行走在应县农业综合开发留义北丰疃项目区,但见田成方、路成网、树成林、井成阵、渠成系,农作物更是长势喜人。 甜椒地里,那一个个果实如同小灯笼;架豆田中,半尺长的玉豆角、架豆王长得

山西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纪实

经过中低产田改造,旱地变成了水地,“毛猴地”变成了“聚宝盆”。

 

  初秋时节,行走在应县农业综合开发留义北丰疃项目区,但见田成方、路成网、树成林、井成阵、渠成系,农作物更是长势喜人。

 

  甜椒地里,那一个个果实如同小灯笼;架豆田中,半尺长的玉豆角、架豆王长得袅袅娉娉,惹人怜爱;丈余高的青纱帐里,玉米棒子足有小儿胳膊精细,一派丰收景象。“今年,我在项目区里种了5亩甜椒、两亩架豆,仅此一项就可收入两万五,稳稳地就把穷帽子摘了。”留义村的贫困户老燕脸上挂满笑容,在应县像老燕这样依靠农业综合开发脱贫致富的人不胜枚举。而应县农业的产业结构,也在农业综合开发这面旗帜的引领下,向着优化、提升、增效的方向不断迈进,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亮点频闪、好戏连台。

 

  结构调整显威力

 

  十多年来,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各项工作一直跻身全省三甲,曾代表我省接受国家的检查验收。

 

  从1990年至2016年,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37.79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9.73万亩,累计完成总投资25818.85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29个,累计总投资24124.06万元。使大批的“靠天田”变成了“刮金板”。同时培植了一大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养殖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最主要的成效就是让基础设施实现了上档升级。从2003年开始,应县农业综合开发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逐步由分散型向规模模型转变,由生产型向效益型转变。在实践中提出了“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布实施、连片开发”的思路,集中打造连片的农发项目区,提高农发项目的整体效益。在杏寨乡集中改造中低产田4.49万亩;在应县南河种镇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4.7万亩,完成总投资5732万元。形成了应县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

 

  农业综合开发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十二五”期间,应县以玉米为主的粮食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63.68万亩,增加到了 2015年的 77万亩,增加了17.29%,全县粮食平均亩产由2010年的354公斤,增加到了2015年的423.4公斤,增长了16.389%,粮食总产由2010的2.25亿公斤,增加到2015年的3.2亿公斤,增长了29.68%。成为我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农业综合开发把农民扶上了蔬菜产业发展的快车。应县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张。年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2016年该县蔬菜收入达到10.3亿元。成为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全县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了15万亩,青椒、胡萝卜、架豆、马铃薯、辣椒、西红柿、西葫芦、茄子、西瓜等9个主要菜种通过了国家农业部产地和产品认证,以“应州绿”冠名注册,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成为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山西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县。

 

  在蔬菜产业蓬勃壮大的同时,蔬菜流通成为应县蔬菜发展的瓶颈。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先后两次投资建设扩容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打通了蔬菜交易的最后一公里。该市场拥有交易大棚96座5760平方米,年吞吐蔬菜1亿公斤,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专业批发市场之一,成为晋北地区最大的蔬菜集散地。批发市场还带动了采摘、装卸、分拣、清洗、预冷、脱水加工、中介、运输、包装以及餐饮、住宿、修理、百货等其他产业的兴起。依托批发市场,全县农村餐饮、运输、信息、修理、百货等各类服务业已发展到120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全县各农产品市场从事装卸、选拣、包装的劳务人员达到了11000人,各加工、制冷企业的劳务人员达到了5000人,每人平均季节性收入达到5000元,不仅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力的就业问题,而且进一步带动了精准脱贫。同步,应县农业开发办重点扶持了2个工厂化育苗基地,为全县蔬菜种植提供了抗病、优质、高产的蔬菜秧苗。

 

  农业综合开发还让农民念上了转化经,发起了牛羊财。粮食生产的步步登高,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2016年全县种植玉米55万亩,全株玉米青贮36.7万吨,直接转化粮田15万亩。全县黄储玉米秸杆达到50多万吨。被列为全省秸杆综合利用试点县。

 

  打造畜牧龙头,带动农民致富。近年来,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共扶持养殖项目13个,完成总投资1723.81万元,使一批养殖企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张。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养殖、饲料、种植联合体。对全县畜牧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截至目前,应县奶牛存栏6.42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120.6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15亿元。

 

  农业综合开发拉长了产业链条。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围绕县委、县1212“以农养牧、以牧养菜、南菜北牧、循环发展”的战略,积极在产业循环链条的短板上做文章。先后扶持了应县世贸园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应县牧业肉羊屠宰加工项目,形成年屠宰肉牛8万头,肉羊30万只的生产能力。产品远销河北、内蒙古、河南、北京、天津等十多个省区市。2016年又扶持了应县启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有机肥生产线扩建项目。年加工转化畜禽粪便9万吨。生产有机肥5万吨。解决了全县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后顾之忧,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应县农业实现了全产业链循环。

 

  精准脱贫有良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随着应县农业链条不断延长,农民依托产业链各个节点脱贫致富能力不断增强,几年来,共脱贫1万多人。

 

  2015年,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担负了全县8个精准帮扶贫困村——白马石乡寺儿沟村的扶贫工作,由于寺儿沟村是一个山区村,不适宜实施农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此情况下,该办积极想办法,争取上级30万元“以奖代助”项目资金,投资6万元为寺儿沟村的400亩耕地进行土壤培肥,通过培肥地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投资24万元建设护地坝430米,用以保护耕地和农作物的种植。此外,他们积极支持和引导寺儿沟村加快黄芪、蘑菇等特色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大临河乡留义村是应县24个重点帮扶的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109人。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坚决响应国家扶贫政策,两年来为留义村建设高标准农田0.75万亩,总投资899.55万元。共新打机井40眼,安装变压器6台,输变电线路9.3公里,埋设管灌管道34.2公里,硬化田间道路28.46公里,为留义村贫困户尽快脱贫搭起了舞台。

 

  惟有创新多活力

 

  一项事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创新上做文章。离开了创新这个源头活水而奢谈跨越,无疑于缘木求鱼。多年来,应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因时而动,用创新的思维、触角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们首先是激活了农民的主体意识,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造成了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一班人进行了多次讨论,同时深入农村基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针对农民对于项目的机井和输变电配套等部分工程因回报率较高,农民投资热情也高,其它部分工程由于农民得不到直接经济利益、积极性低这种情况,该办大胆探索,提出了实行“大户投资、小户合股、利益驱动、激活主体”的农民筹资投劳新机制。让农民直接参与项目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后实行“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不仅解决了农民自筹资金的难题,而且发挥了农民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农民投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破零。2015年农发项目在下社镇辛 村实施。在项目实施的同时,辛 村成立了“富民水利合作社”,合作社把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投资作为50%股份,103户村民以每户股金2000元的股金投入合作社,占股份50%。该村有贫困户6户,由村集体无偿配股。合作社成立伊始,积极参与农发工程建设,利用合作社的股金,不仅解决了项目的自筹资金,还收购了改革开放初期拍卖给私人的10眼机井和两台变压器以及渠道的经营权。合作社自运营以来,每年经济总收入在22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在应县第一个实现“破零”。6户贫困户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实现了稳定脱贫。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后的有效管护和永续利用,是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得意之笔。2009年,在省、市农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应县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管护协会”。管护协会吸纳了农发项目的投资农户和种植大户等为会员。对工程加强了“管”,遏制人为因素对工程的破坏;突出了“护”,强化工程的主动保养和维护,注重“防”,抓好农田林网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着重“教”,增强农民的管护意识,形成了群防群护的良好氛围。

 

  由于管护协会的非盈利性质,管护工程和人员酬劳难以落实,2010年5月,管护协会由此破题,组成了“农发经营管护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苗木、蔬菜、农作物种植、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后维修管护等活动。“农发经营管护专业合社”的成立,进行市场化运作,将管护主体和受益主体紧密连接一起,形成了“管护协会+合作社+农户”的管护新模式。壮大了管护工作的经济实力,实现了随坏随修、及时养护,有效地延长了工程的服务年限,降低了管护成本,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