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浙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两山论”源头的优秀答卷

发布时间:2017-09-15  来源:新农网
摘要:——浙江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纪实 开栏的话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各地各部门结

——浙江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纪实


  开栏的话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各地各部门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学可鉴的典型经验。本报记者赶赴10多个省份,从不同侧面深入调研各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成效和实践。今日起,本报开设《推进绿色发展引领现代农业》栏目,敬请关注。


  谈到绿色发展,许多人都会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发表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这些年来,浙江发展势头始终不减,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特别是近几年,作为“两山论”的源头,这个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省份,更是荣誉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重,一项项国家级试点、示范接踵而至。寻找浙江发展背后的密码,最为核心的关键词莫过于“绿色发展”。


  绿色为本的强省战略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三面环山,过去凭借石灰岩资源,村强了、民富了,环境却被严重破坏。何去何从?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赴村调研的一席话,惊醒了梦中人!他说:“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学会放弃,要知道选择,发展有多种多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关掉所有矿区后,余村重新编制规划,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业。10多年里,在“两山论”的指引下,余村不断蜕变:绿水青山回来了,外地游客进来了,农民收入增了5倍多。


  余村是浙江10多年绿色发展的缩影。作为全国土地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论资源、比规模,浙江都毫无优势,“两山论”则厘清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2007年,习近平离开浙江,但他的绿色生态理念早已扎根,并且开始枝繁叶茂:从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到“两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两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浙江,再到省域建设“大花园”,10年间,虽然情况在变,形势在变,但核心一脉相承。


  这样的理念,同样贯穿于浙江的现代农业发展。2003年,浙江提出“高效生态”概念,发展方向一锤定音。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增加“特色精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生态的底色始终不变,而内涵却在不断丰富。


  浙江省副省长孙景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陈:“浙江绿色发展起步早、基础牢,而农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走高效生态农业道路,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又不泛泛而谈,不断构建落地的载体。”


  追溯浙江农村绿色发展的载体,可以上溯至2003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及此后的“美丽乡村”“五水共治”。今年,省党代会又提出打造1万个A级乡村景区。农业方面,浙江则推出了美丽田园、生态循环农业等。总之,就是通过抓产业,来打通“两山”转化路径。


  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白沙村以前“砍树为生”,发展旅游后,现在变成“看树为生”,生态资源成了美丽经济。这样的例子在浙江不胜枚举。


  绿色清单的1212作为


  绿色农业看似简单,但到了落地层面,实则包罗万象,再加上农业主体和产业本就散弱,因此难度和工程量可想而知。


  不过,浙江推动这些工作,有个“制胜法宝”,那就是1212出政策、搭平台,同时又注重用市场化方式解决问题。


  在顶层设计上,浙江采取“一项目标任务、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支撑政策”的思路,形成了53条绿色生态农业政策清单。与此同时,浙江又尊重基层实践、农民智慧,对好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后,再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在考核上,浙江松绑经济指标,箍紧生态指标。2015年,浙江26个欠发达县“摘帽”后,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重点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指挥棒”下,不少地区开始转变发展理念,不看数字看“水质”。


  宁波市鄞州区是浙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农业同样搞得有声有色,当地将优质水田保护起来。很快,该做法被推向全省,这就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同样,在总结基层创造的基础上,浙江又率先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两区”不仅让绿色发展有了落地平台,也为要素资源的集聚找到了“蓄水池”。


  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支撑,浙江破解了单家独户难以攻克的共同制约。不过,对于需要市场做的、市场能够做的,浙江既不大包大揽,也不越俎代庖,而是因势利导,主动交给市场。


  始于2013年的畜牧业转型升级,可以说是浙江压力最大、难度最大的一项工程。尽管如此,为了生态环境,浙江毅然对污染场户动真格,划定禁限养区,把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作为衡量标准,总共关停搬迁40多万家养殖场。如今,保留的6620家养殖场平均规模600头以上,且全部纳入了在线监管。


  如何变废为宝?浙江通过业主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县域大循环,让秸秆成了饲料,畜禽排泄物成了肥料,成功实现种养结合。其中像沼液运输、秸秆收贮运、病死动物收集等,基本都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1212购买服务、实时监管即可。只要细心观察,在浙江的农田里,市场化意识无处不在。


  绿色崛起的品牌效应


  有人认为,绿色发展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不易推广。但在浙江,恰恰相反,许多人对绿色心向往之。


  湖州市吴兴区金农的老板施星仁对此最有发言权。几年前,从以色列引入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后,不光节水省工,关键是管理更精细、产品更安全。现在,好品质带来好名声、高价格,农产品有一半是通过游客采摘消化的。


  绿色如何生金?浙江的众多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靠两点:一是质量有保障后的品牌溢价,二是农旅融合后的价值延伸。事实证明,只要有效益,主体发力绿色农业,便有了内生动力,也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


  在孙景淼看来,“三产融合”的大趋势下,农业呈现的是“六产”,必须从保量为主向保量和保质并重转变,从单一的生产向生活、生态多功能融合发展,借助新业态解决效益问题。


  安吉白茶就是个典型案例。多年来,当地一手抓产品质量,一手抓品牌化,两者相得益彰,有了好价格,绿色生态自然水到渠成。去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产值超过了46亿元。


  10多年来,绿色发展早已在浙江蔚然成风,并呈磅礴之势。一座座美丽牧场,一个个农业休闲观光园,一条条全产业链,从“盆景”到风景,让人充满欣喜,也充满信心。

打印 责任编辑:小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