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北京:百亿打造新农村城里人也羡慕

发布时间:2007-10-12  来源:北京晚报
摘要:北京新农村让城里人羡慕 暖起来,亮起来,循环起来,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省材料,省土地,省资源,新技术建设和谐农村,今天上午,北京郊区新能源、新环境、新生活成果应用展在创业大厦隆重开幕,丰富的展品、详实的资料使近几年京郊农村在能源、资源、环境和信息生活

  北京新农村让城里人羡慕

  “暖起来,亮起来,循环起来,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省材料,省土地,省资源,新技术建设和谐农村”,今天上午,“北京郊区新能源、新环境、新生活成果应用展”在创业大厦隆重开幕,丰富的展品、详实的资料使近几年京郊农村在能源、资源、环境和信息生活领域取得的成效跃然眼前,凸显出科技进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在展厅门口的一副对联前,一位参观的市民感慨道:在北京,什么是城,什么是乡,其中的界限已很难说清,在城乡二元体制发生融合变化的今天,我们城里人开始羡慕京郊农民了。

  全市推出108项新农村建设工程,111.8亿元资金投向了农村地区,仅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就达70亿元,在京郊大地开展的“暖起来、亮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中,建成节能吊炕近30万铺,安装太阳能路灯8万多盏,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50多处,生物质集中供气站60多处,推广户用节能炊事炉37000多个、采暖炉3000多个。

  家中暖起来农居“穿棉袄”

  房山区庙耳岗村村民张大海家的房子不到90平方米,可往年光冬季取暖就得烧煤五六吨,花去4000元,即使这样家里一天平均温度只有8摄氏度,用他媳妇的话说“明明暖气烧得像熨斗,可家里还是冷得像冰窖,盆里的水都冻冰碴儿了。”转变发生在2005年,市科委派来的工作人员指导他们给自家房子“穿衣戴帽”,墙壁加装了最新研制成功的岩棉内保温材料,屋顶用胶粉聚苯颗粒覆盖,窗户上加了一层反光布制成的保温窗帘,原计划要用8000多元,政府补贴了一大半。去年一冬,张大海家采暖仅用了一吨多煤,花了不到1000元,而家里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3摄氏度。

  在展览中,张大海家改造前后的能源对比图醒目地出现在展板上。据展览主办方之一的北京市科委可持续发展促进会邢永杰博士介绍,2006年,北京市科委在10个远郊区县组织开展了农村能源调研工作,共走访1000户农民家庭,初步摸清了农村能源利用的“家底”。

  调研结果显示,北京农村家庭平均年用煤2.9吨,仅冬季采暖用煤就达2.3吨,78%的家庭认为采暖负担重。调查发现,农村房子烧了城里房子3倍多的煤,室内温度却只有8℃左右,主要因为农村建筑房子不保温,99%以上为单层建筑,85%为实心砖,92.7%的建筑门窗为单层玻璃木窗或铝合金窗,在城里普遍采用的双玻中空窗在农村地区很难见到,这是造成农村住宅普遍燃煤较多但房子温度低的原因。

  目前北京市已出台新政策,对采用新型建材翻盖房屋的农户进行补贴。市科委推出了针对农民能用得起的采暖设施,五种结构保温改造方案、三种保温窗帘、两种屋顶保温方案供农民自由组合采用。“暖起来”工程得到市建委、市规委等部门大力支持,目前给农居“穿棉袄”工程正在延庆等高海拔区县试点。

  50元睡“吊炕”

  “这是炕还是床?”许多人对展区中的“吊炕”感兴趣。邢永杰介绍,吊炕是“暖起来”工程的另一大功臣,它在结构上吊炕底部架空,取消原来土炕的炕洞垫土,炕体由原来的一面散热变成上下两面散热。由于采用大面积炕板,只有少数几个支撑点,烟气流通面积增加,达到满炕热而且热度均匀的效果。室内温度可提高4到5度,使冬季室内温度达15度。

  每铺吊炕每年可节约1000余公斤秸秆、薪柴,相当于600余公斤煤,一个取暖期可为一户村民节约资金近1000元。政府还对主动建“吊炕”的农户给予补助,一铺“吊炕”造价大约为600元,市财政每铺补500元,再加上各区区镇级财政的配套资金,最后农民只要花50元,甚至不用掏一分钱,就能安起一铺“吊炕”。

  村里亮起来太阳能路灯照亮

  每到夜晚,门头沟区王平镇南港村的路灯就齐刷刷地亮了起来,以前一直摸黑赶路的村民们再也不必害怕夜间出行了,这些路灯村民并没掏一分钱,而且安装的还是最先进的太阳能路灯。

  太阳能路灯、庭院灯、草坪灯,这些新鲜灯具在今天的展览中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据了解,北京市从2006年在农村推广太阳能路灯以来,已经投入数亿元,在全市郊区安装太阳能路灯、庭院灯近8万盏,同时在13个区县启动了“百村照亮工程”,这些村子中大部分从来没有过路灯。

  邢永杰告诉记者,这种太阳能路灯每盏在7000元到1.3万元之间,购买成本比普通路灯贵,不节钱但是节能。以一盏普通路灯35瓦计算,此次安装的6000盏太阳能灯,每小时可节电210度,以每天照明8小时、一年365天算,一年可节电61.32万度。

  资源循环起来袅袅炊烟不见了

  傍晚时分,正是家家户户都在忙活晚饭的时候,而在平谷区挂甲峪村,各家烟囱里却看不到冒出炊烟,是村民们使用的一种新型生物质气化炉消除了袅袅炊烟,带给山村一片干净的天空。

  在今天的展览中,挂甲峪村村民使用的生物质气化炉也登台亮相了,据介绍,这炉子不但能够做饭,还连接着暖气管道,冬天供暖也全靠它,而且只需烧农民自家果园里修剪下来的树枝,巧妙的设计使得木料进行了两次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甲烷、氢气等气体,不仅干净而且能量转化率高,使用时农户家里不会冒起一点烟,而且能节约三分之二的柴火。作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现在挂甲峪村146户村民家家都用上了这种生物质气化炉;还有71户搬进了采用太阳能采暖和新型建材的节能环保型新民居,去年冬天,这个村一吨煤也没有烧。此外,挂甲峪村还建设风力发电机35台套,装上了1500盏太阳能路灯,还建设了沼气池等新能源利用设备。

  目前挂甲峪村的可再生能源在其总能耗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0%。根据最近公布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2020年,这一比例也不过有望达到15%;而欧盟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是20%。邢永杰说,在房山、延庆、怀柔、密云等地有许多农民早已告别了“烟熏火燎”时代,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生物质集中供气工程已在京郊遍地开花,现在每个区县都有一些村镇家家通了“管道气儿”,户户用上环保新能源。拿远郊县密云来说,截至目前全县已建设了55个生态文明村。建一铺吊炕,补助200元;建沼气池每个补助1500元;生物质气化炉每个补助300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每个补助400元……仅去年一年,10500户农民使上了环保厕所,1500户农民睡上了节能炕,10万农民告别了饮水难,2000户农民洗澡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61个村建起了村级公园。

  一步到位吃净水

  平谷区大兴庄镇南山村,13个队的近3000名村民饮水困难,枯水季节村民只能到几里外的水渠挑水喝;怀柔区汤河口镇许营村,饮用水一直超标,村民中绝大多数都有氟斑牙;密云县河南寨镇下屯村采用自挖井供水,每天只供应三次,每次只有一小时,村民说“一拧开龙头,水里流出沙子,有时还能见到虾米!”像这样存在饮水困难、饮水安全问题的村子以前并不少见。

  今天的展览中介绍了许多集中进行水安全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据市科委可持续发展促进会的马伟芳博士介绍,紫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等方法一直在不断改进中,从前年起市科委启动了饮用水安全示范项目,使用绿荫家园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的新技术后,上面提到的几个村子不仅解决了吃水难问题,而且从老乡家自来水管中流出的水已是优质直饮水,用老乡的话说“这叫一步到位。”

  去年北京市就投入5.5亿元解决32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预计到2010年全市农村将全部实现安全饮水。

  喝的水安全了,但许多农村又出现污水横流影响环境的新问题,昌平区长陵镇康陵村就经历了由脏变净的过程,原先村里到处是污水,一到夏天蚊蝇滋生,臭味扑鼻,没人爱到街上去。现在这样的场景完全不见了,村里所有的污水全部集中到村头一个90立方米的池中进行微生物降解,上面覆盖人工湿地,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块漂亮的草坪,这种先进方法不仅不花一分钱的处理费用,经过净化的水达到国家再生水标准,可直接灌溉农田。

  截止到2006年底,京郊农村共建污水处理设施近200处,一天可处理污水23.92万立方米。

  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告诉记者,新能源、新环境和新生活,是首都农民追求的生活方式,也是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努力追求的目标,展会介绍的本市在“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中涌现出的亮点让人看到了新农村未来的希望。本次展览结束后,展会筹备组还将组织在13个郊区县进行巡展。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