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像种庄稼"种文化" 浙江海宁年轻人"文化自觉"觉醒

发布时间:2009-02-23  来源:解放日报
摘要:海宁,一个普通的浙江省县级市,182个行政村。眼下这里的乡间田野上建起了230个村级文化阵地,组建了585支村级文体队伍,村村都有专职文化管理员;上万名农民文体队员活跃在田埂地头,形成了村村有队伍、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的繁荣局面,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专职文化
        海宁,一个普通的浙江省县级市,182个行政村。眼下这里的乡间田野上建起了230个村级文化阵地,组建了585支村级文体队伍,村村都有专职文化管理员;上万名农民文体队员活跃在田埂地头,形成了“村村有队伍、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的繁荣局面,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专职文化管理员全覆盖。

        “农民并不缺少文化渴求和艺术细胞,缺的只是引导、培训和成才的机制。”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炳忠如是说。近日,记者跟随他走进海宁农村,亲身感受“种文化”带来的可喜变化。

“种文化”就像种庄稼

        走进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的文化活动中心,80多平方米的练舞房热闹非凡。伴随着激昂的乐曲,十几个大妈大嫂跳得欢,丝毫不在意记者的闪光灯。
 
        一曲舞罢,领舞的小姑娘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一脸的汗珠。长啸村党总支书记许国初介绍,她叫许洁,是村里的专职文化管理员。见到记者,许洁得意地说:“她们呀?有种地的,有在家带孩子的,也有几个是个体经营者。因为是上午,练舞的‘大部队’还没来,来得多的时候,练舞房都挤满人!”

       记者打开文化活动中心每日活动登记簿,发现长啸村每天来的村民大约在150人上下,健身设施最受欢迎,其次是棋牌,跳舞的也不少。许国初说,长啸村户籍人口3000出头,每逢村里搞活动,搞演出,活动中心的广场上都坐不下。“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光看还觉得不过瘾的,常常成为下一场晚会上的登台演出者。”

        长啸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只是海宁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一个缩影。许国初说,海宁现在好多村子的文艺活动,都越办越火。

        据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王珏介绍,翁埠村5000多个村民,2000多个能耍狮子、舞大刀;桃园村村民自发组成乒乓球队、腰鼓队、棋牌队、网球队等9支队伍,各类邀请赛一个接一个,34家民营企业热心赞助搞活动,演出周周有;双山村搭了一个80平方米的舞台,村民白天观演出、晚上看电影,过足了瘾……

        “农民就像种庄稼一样种文化,他们的艺术特长和艺术热情,出人意料,让人感动。”王珏说。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初让农民上台表演,需要一次次动员,即使上了台也瑟缩;如今,不让他们上台还不高兴。“上台来,唱歌唱到一半还会跟观众要掌声,那阵势,一点都不输给大歌星!”

文艺人才大派用场

         从动员到自觉,海宁农民的“文化觉醒”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培育。“如果有种子,种子就是专职文化管理员。”海宁市委宣传部长沈炳忠说。

        2004年至2007年,海宁市高起点大投入,在全市182个行政村建起村级文化阵地。但和其他地区其他县市一样,海宁也面临农村文化阵地管理人员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譬如,管理员在活动中心摆几张麻将桌,顺带着卖瓜子、卖茶水,这种情况我们检查时碰到过很多次。我们来就拆,我们走了又摆,伤脑筋得很。”王珏说。

       甚至,部分经济薄弱村打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场地的主意,动脑筋租出去赚点外快。文化活动中心成了空摆设。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海宁市有关部门研究认为,农村文化站缺乏活力,原因之一是缺少与农民相结合、热心组织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管理人员。于是,海宁把建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专职文化管理员队伍作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抓手。2008年7月,该市出台《“农村文化阵地规范管理年”专职管理员招聘工作办法》,按照专职管理员文化活动中心配备2名、文化活动室配备1名,监督员每个村配备1名的要求,面向社会公开择优招聘,全市共招聘专职管理员333名。其中大部分是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年轻人,不少还是大学生。

        王珏说,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专门负责抓村级文化场馆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文体活动策划等工作。海宁按照市财政50%、镇(街道)25%、村(社区)25%的比例,每年安排433.5万元,用于村级文化阵地专职管理员的经费开支,同时还为文化专职管理员办理了养老和医疗保险。 

        长啸村的文化管理员许洁2003年从嘉兴农校毕业后,一直在嘉兴太阳能有限公司工作。曾是公司文艺骨干的她,听说自己村里要招专职文化管理员后,回家报名应聘,从近百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现在,我不仅每月有1700多元的稳定收入,而且工作得很快乐。”许洁告诉记者。

        沈炳忠介绍,除了稳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很多投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年轻人感到这里有施展才华的天地。“年轻人往往更看重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有了用武之地才是最好的。”

长效机制长期繁荣

        海宁农村的文化阵地也曾经“荒芜”过。2004年,海宁发生过一起老年村民集聚在一草棚内从事迷信活动、失火造成重大伤亡的特大事故。

       “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于这一点,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王珏分析得一针见血:“也正因为品尝到这种荒芜所带来的恶果,海宁开始下大力气‘种文化’,并探索建立农村文化阵地长效管理机制。”

        这几年,浙江省一直都在提倡“农民种文化”。可是文化究竟怎么“种”?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日前这样作答:“种文化”是相对于“送文化”而言,它指的是农民自办文化,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体育活动。“就像农民群众种庄稼一样,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总结海宁的实践,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炳忠说,长期以来,不少人都关注到农村缺少文化的氛围和熏陶,各种“文化扶贫”项目也被不时送往农村,我们也习惯于单纯地送文化下乡。其实,正如“经济扶贫”上“输血”不如“造血”一样,“文化扶贫”上“造血”相比“输血”也来得更加重要。“海宁的意义在于,当我们更多地在乡土‘造血式’的‘种文化’,在农村培养一大批文艺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而不仅仅依赖于‘输血式’的‘送文化’下乡,农民的文化自觉就会觉醒,形成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的长期内生机制后,农村文化阵地才会长期繁荣。 ”(记者 吴长亮)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