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彝山凤鸣声啾啾 :记彝族民间歌手李彩凤

发布时间:2010-05-07  来源:三农在线
摘要:李彩凤是一位年已67岁但却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的大理州彝族老奶奶。由于她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有突出贡献,所以,这位农民出身的彝族老奶奶便有了 许多头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云南省大理州民间文化艺术

   李彩凤是一位年已67岁但却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的大理州彝族老奶奶。由于她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有突出贡献,所以,这位农民出身的彝族老奶奶便有了 许多头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云南省大理州民间文化艺术大师。省文化厅每年还给予她3000元的 生活补贴。

李彩凤的一生,既平凡却又不凡,她历尽世事沧桑,走过艰难坎坷,有过大起大落,颇具传奇色彩。
1943年,李 彩凤生于弥渡县寅街镇多祜彝族村。她从小就受到本民族能歌善舞的生活熏陶,而她母亲又是村里有名的歌手,加上母亲的传承,她从小就练就了一个好嗓子,16 岁时她就已经成为当地十村八寨都称颂的“调子客”了。

16岁那年,也就是1958年6月,弥渡县五一人民公社(今寅街镇)歌舞团成 立。李彩凤被选拔为歌舞团的演员。由于得到了专业老师的指导,使她进一步掌握了科学的发音方法,丰富了演唱技巧。她演唱的《小河淌水》、《弥渡山歌》、 《提起唱歌我就开腔》等弥渡当地的民歌、小调,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喝彩。在歌舞团里,李彩凤是大家喜爱的演员,无论是随团到大理、祥云等地演出,还是参加影 片《五朵金花》的拍摄,每次演出她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在大理三月街文艺表演比赛中,她演唱的《弥渡山歌》荣获二等奖。1959年,云南省民族歌舞团两次调 她去当演员,但由于家庭缺少劳动力,加之怀乡恋土的情结及年轻幼稚的缘故,没去省民族歌舞团报到,错失了这一人生发展的良机。李彩凤虽然心存惋惜,但她 说:“平静的人生是美丽的。”她唱道:“星星和月亮在一起,珍珠和玛瑙在一起,庄稼和土地在一起,鱼和水在一起,针和线在一起,彝家女总是离不开彝乡的蓝 天和绿地。”

后来,随着“大跃进”带来的经济大滑坡,五一公社歌舞团解散,她便回乡务农,当起了公社的一朵“向阳花”。随着“阶级斗 争”的升温,民歌小调所歌唱的都是些哥呀妹呀、山呀水呀、风花雪月、生产劳动等充盈着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生活美的内容和情调,这与当时“阶级斗争要 天天讲”的时代要求已完全背道而驰,故被当作异类文化和“四旧”而被严禁传播了!李彩凤因之被迫与艺坛绝缘了大半辈子,也沉寂了大半辈子。不过,她虽然失 去了舞台,但她却可以在大山深处纵情地歌唱。虽然没有了听众,但大山不就是有声的听众吗?大山听了李彩凤高亢的歌声后,还会回应哩!于是,李彩凤便把大半 生的时光融入了青山绿水,“指山为歌,即兴创作”,使她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素材。

李彩凤回乡务农大半辈子,她结婚成家,生 儿育女,种田砍柴,养猪放羊,和当时中国所有农民一样,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在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缺少过下锅的粮食,缺少过做衣服的布料,但从来就没有 缺少过歌声和笑语。彝族人民本来就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她更是天性坦荡、乐观,所以她的歌声从来就没有停歇过。她说:“我一生吃过不少苦,劳累的时候放 声唱出心里的感受,有大山的回应,辛苦就会随风散去。”所以,在那漫长的贫穷困苦的日子里,李彩凤的心底依然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她放声对着大山高唱:“吉 祥的云雀,没有飞不到的地方;太阳的光芒,没有照不到的地方;多祜人的歌声,在所有的河流和山川回响……”李彩凤的歌,总是这样释放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 对故乡这片热土深挚的爱。

改革开放后,过去被视为“四旧”的山歌小调,又获得了新生,开始走上舞台、走上银屏,并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 迎。40年前与《小河淌水》曾经结缘的李彩凤,在沉寂了大半辈子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又与《小河淌水》再次结缘。从此,她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变。

1997年的一天,李彩凤从山上割草回来,村支书通知她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来到了村里,要采访她。那天,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问她:“老妈,你会唱些什么 歌?”她便脱口而出:“我会唱《放羊调》。”记者早知道:《小河淌水》的作者尹宜公就是当地的革命前辈,1949年就担任过中共弥渡地下党的领导人。当 年,正是尹宜公根据弥渡西山流传了千百年的彝族民歌《放羊调》、《月亮出来亮汪汪》,整理改编后才产生了《小河淌水》这首东方小夜曲。想不到会在这里碰上 了会唱《放羊调》的歌手,不由十分惊喜,便请李彩凤当场演唱。随后,中央电视台一套在《纪录片之窗》栏目中播出以弥渡民歌《小河淌水》为主题的纪录片《小 河淌水的地方》时,有一组画外音介绍当时的情景说:我们随着羊群来到了山上,终于听到了向往已久的《放羊调》。彝族老人李彩凤赶着羊,唱着《放羊调》: “正月放羊正月正,正月正,辞别(那个)爹娘要起身,要起身。左手拿起赶羊棍,赶羊棍,右手(那个)开开羊厩门,羊厩门。放出大羊朝前走,朝前走,放出小 羊随后跟,随后跟……”那天,听了记者的介绍,李彩凤才知道了她刚才所演唱的《放羊调》是《小河淌水》的母体之一。那天,她高高兴兴地给记者唱了许多山歌 小调,同时也唱了《小河淌水》。这40年来她都没有这样高兴过,这样开心过,这样痛痛快快地过了一把唱山歌、民歌的“歌瘾”了。

从那 以后,李彩凤演唱的山歌、民歌,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的一套、二套、四套、十二套节目中不断播出。据统计,从1997年起到2008年止,中央电视台来弥渡多 祜采访她,或直接邀请她去中央电视台演唱山歌、民歌,前后播出的共有《放羊调》、《小河淌水》、《彝族打歌调》、《弥渡彝族山歌》、《彝族青棚调》、《黑 七腊白》、《弥渡山歌》、《绣荷包》等8首,前后共计播出过近20次。

后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通讯社和报刊,相继播出或 刊出了专访李彩凤的文章《彩凤清鸣彝山中》、《中国彝族民歌倾倒俄罗斯》。由此,李彩凤逐渐认识到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过去她忌讳在儿女面前唱彝 族情歌,但她担心古老的彝族山歌失传,于是,她打破了这种世俗观念,把装在心里的情歌、山歌全部都唱了出来,让在弥渡县文联工作的儿子李毕一曲一首地记录 下来以流传后世。儿子现已帮她记录、翻译、整理出500多首彝族情歌、山歌,编印成书以传后世。笔者翻阅着这些彝族情歌、山歌,往往不时为之拍案叫绝。你 看:“鸡爪花处做灵牌,粉团花处做棺材。”“千年不干洱海水,万年不变妹的心。郎是花针先行路,妹是丝线随后跟。”“大山砍柴不用刀,大河挑水不用瓢。好 妹不用媒来说,山歌架起五彩桥。”“月亮出来亮汪汪,小哥约我去烧香。人家烧香求儿女,我俩烧香求成双”……这些情歌、山歌,多么朴实自然,一往情深,动 人心弦。

2004年7月,云南中威民族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邵筱萍请华裔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团长左贞观将《小河淌 水》改编为交响乐。左贞观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俄中音乐的交流与传播,每年他都要带上乐团来中国演出。他对《小河淌水》情有独钟,一直认为它是最有中国韵味 的音乐精品之一。邵筱萍的邀请可谓正中下怀,他不仅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且于2004年10月26日来到了《小河淌水》的诞生地云南弥渡县采风。在弥渡天 生桥,他亲耳聆听了李彩凤演唱的《黑七腊白》、《多祜彝族山歌》、《彝族青棚调》、《彝族打歌调》等几首原生态的弥渡彝族民歌后,激动地说:“我走过世界 上许多地方,像李彩凤所唱出这样动听的民歌,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后来,左贞观把有关旋律写进了他创作的《小河淌水》小提琴协奏曲中,使原生态的民歌与交 响乐融合在一起。

2005年12月30日,左贞观携带着已经完成的《小河淌水》小提琴协奏曲,率领着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来到了中国云 南。在2006《经典昆明》新春音乐会上,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和李彩凤同台演出了《小河淌水》小提琴协奏曲。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直接采用了李彩凤用彝语演唱 的彝族英雄史诗《黑七腊白》片断:“黑七腊白啊,满脸红彤彤,络腮胡子旺。戴圆圆斗笠,穿黑衣黑裤,披团团披毡。白狗朝前走,黑狗朝后跟,赶着一群羊。来 到马鞍山,天寒人打颤,腊白伤心死。小羊不算数,大羊一千六,在山头放羊。在深箐放羊,怕凶豹咬伤,怕毒蛇咬伤。雨儿淅沥沥,树叶作床垫,松毛作被子。衣 服半只袖,裤短只到膝,腊白寸断肠……”李彩凤的歌声飘渺、空灵,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不仅深深打动了满场的观众,激荡着他们的心灵,也深深地感染了同台 演出的60多位俄罗斯演奏家。
2006年1月5日晚,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专场音乐会《聆听云南》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坛举行。当俄罗斯爱 乐交响乐队演奏《小河淌水》小提琴协奏曲时,放了大半辈子羊的李彩凤,被邀同台演出,她用彝语演唱了《牧羊七歌》,一曲下来,掌声不息。这来自山区民间歌 手原生态的演唱,感情真挚,自然动听,如泣如诉,淋漓酣畅,歌声像小河流淌的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有网民在网上就此发表评论说:“李彩凤的声音非常亮, 很有穿透力。虽然她已63岁了,但是她在舞台上表演时,显得还是那样的年轻。”

李彩凤与俄罗斯演奏家们在云南、北京的同台演出中,她 的纯朴真诚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特别是她与第一小提琴手玛丽安娜结下了深情。当爱乐交响乐团回国时,分别之际双方都依依不舍。玛丽安娜哭了,李彩凤也 很难过,她便把自己用五彩丝线绣成的荷包送给了玛丽安娜以作留念。

相关阅读:

打印 责任编辑:小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