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郑成高:用泥巴复述田园生活

发布时间:2010-07-05  来源:农民日报
摘要:  郑成高的泥塑情结,缘自他心灵手巧的母亲杨艳香。在农村,无论是婚丧嫁娶的红白事,还是逢年过节走亲戚,都要蒸各式各样的花馍,杨艳香就是农村蒸花馍的高手,一个小小的面团在她手里不大一会儿,就会变成花蝴蝶,或小老虎,街坊邻居谁家有事,都要请她来帮忙。郑成

 

郑成高在创作

 

一位中年汉子在推着石磨,不远处一个小男孩攀爬在披着棉衣蹲在地下的爷爷肩头,听爷爷讲着什么……
这幅反映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的场景,既不是老照片上的内容,也不是绘画上的东西,而是由河南省沁阳市崇义镇小金陵村青年农民,人称“泥人郑”的郑成高用普普通通的胶泥塑造出来的。
郑成高的泥塑情结,缘自他心灵手巧的母亲杨艳香。在农村,无论是婚丧嫁娶的红白事,还是逢年过节走亲戚,都要蒸各式各样的花馍,杨艳香就是农村蒸花馍的高手,一个小小的面团在她手里不大一会儿,就会变成花蝴蝶,或小老虎,街坊邻居谁家有事,都要请她来帮忙。郑成高儿时就这样跟着母亲走东家、串西家,母亲在案板上捏面团,他就蹲在地上学着母亲玩泥巴。
1993年郑成高从学校毕业后,他没有像村里的其他年轻人那样外出打工,而是一门心思钻研起泥巴来。看着他每天足不出户在屋子里照着报纸上的图片用泥巴捏来捏去,父亲无奈地叹口气说:“这孩子要玩物丧志呀!”母亲看街坊邻居也笑他捏的东西是四不像,心疼地说:“孩子,你没有人教,能搞出什么名堂呀?”
母亲的一句话,点醒了郑成高这个梦中人,他想:“是呀,自己不能光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呀!可问题是这方圆百十里没听说谁会泥塑!”没有老师怎么办?郑成高便向同学借了一本美术书,认真学习起基本常识。
玩泥巴核心问题是泥,泥土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泥塑的成败。一直以来困扰郑成高的问题是自己的泥塑作品一干就裂开了。母亲见了说:“我见人家扎纸人的在捏纸人的泥头时,都要在泥里搅上棉絮或纸浆,你不会也试试!”果然在泥中搅入棉絮后,泥土干裂的问题解决了。在不断摸索中,郑成高又相继解决了泥土干湿软硬的问题。
 

《推磨》
 

《唱戏》


在实践中,郑成高深深地感到自己理论知识的匮乏,为给自己补充营养,他一有机会就想办法学习,村里有位退伍军人在部队当兵时接受过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有本有关捏面人的书,他便借过来如饥似渴地学习,从中掌握了如人像高低的比例是“站七、坐五、盘三半”、仕女像是“瓜子脸、蚂蚱眼、鼻如胆,樱桃小口一点点儿”等口诀。
郑成高的泥塑水平得以升华,是2002年的事。这年6月份,郑成高被撞腿部骨折,出院后在家静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每天吃过晚饭就钻到屋子里,对着泥巴发呆,有时一坐就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钟。在全神贯注的凝思中,郑成高悟得了泥塑的要诀,于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便应运而生。有同学听说他遇车祸来看他,进到屋里,面对作品大呼:“几个月不见,你就把泥塑搞得这么好呀!” 经过同学的大力宣扬,郑成高一下子由村里不求上进的年轻人,成为村里的名人,每天傍晚,村里人便会三三两两来参观他的作品。
这天,大家围坐下来,说起了过去的生活,有人便提议说让郑成高试着把过去的生活场景给捏出来,郑成高欣然应允。十几天后,当大家看到郑成高真的用泥巴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再现出来后,都说天津有个“泥人张”,咱们这儿有个“泥人郑”。就这样“泥人郑”郑成高便享誉乡里,他的作品不断被慕名而来的泥塑爱好者购买收藏。
现在郑成高在搞好泥塑创作的同时,正向木雕、水泥雕方向发展,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

相关阅读:

打印 责任编辑:小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