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陈玉霄:30年如一日为村民奔波操劳 17年村招待费为零

发布时间:2010-08-1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摘要:  他很平凡,生前,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一身难辨蓝灰的中山装,一双胶底条绒棉布鞋,两手开裂的老茧,放在村民堆里,一位普普通通的东北农民。

  他很平凡,生前,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一身难辨蓝灰的中山装,一双胶底条绒棉布鞋,两手开裂的老茧,放在村民堆里,一位普普通通的东北农民。

  “走”的那天,深秋凌晨的雨中,却有2000多人为他——陈玉霄,克山县西城镇兴胜村老支书送行……

  30年如一日,他为700多户村民奔波操劳,乡里乡亲都亲切地叫他“二哥”

  1960年,17岁的陈玉霄跟随舅舅从山东“逃荒”到了地广人稀的黑龙江。19年后,36岁的陈玉霄在父老乡亲期待的目光中走上了兴胜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一干,就是30年。

  陈玉霄在家排行老二,大伙儿都叫他“二哥”,同辈儿的乡亲们叫,镇里领导叫,县里的领导也叫。村民黄万方说:“二哥看俺们不论亲疏,不分穷富!谁家有事儿他都管,谁家有难他都帮!”

  1992年8月,村民曹正礼的儿子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可捧着录取通知书,曹正礼却愁眉不展。老两口多年生病,家里早已一贫如洗,8000元的学费,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一家人商量的结果是,要么重读一年,来年选个学费少的学校和专业,要么放弃上大学外出打工。看着父母一脸的愁苦,懂事的孩子低头流着泪说:“行,咋都行……”

  陈玉霄闻讯赶来:“老哥,可不能犯糊涂耽误孩子一辈子啊!再说全县能考上哈工大的有几个呀。就是贷款也要让孩子上学!”第二天,陈玉霄给曹正礼的儿子做担保,办理了贷款手续。老曹的儿子顺利上了大学,又考取了研究生,毕业后在无锡一家外企工作,月收入近万元。

  2008年初春的一天,年近80岁的村民路池一病了,孩子在外打工一时赶不回来,老汉手上又没钱,闻讯赶来的陈玉霄一边劝路老汉不要着急,一边帮着张罗看病钱。第二天一早,陈玉霄就带他去了县医院。陈玉霄楼上楼下地带着路老汉做各项检查,安顿好路池一,他满头虚汗,气喘嘘嘘,险些晕倒。给他看病的主治医生见到他吓了一跳:“老陈,你这是咋了……你这病就怕累呀!”这时路老汉才知道陈玉霄是来住院化疗的。

  兴胜村的村民都知道,陈玉霄衣兜里总是揣一个小本儿,每逢到县里开会办事儿,甚至是去看病住院,前一晚,他都要走上个十家八家,把各家要办的事儿一件件地记在这个小本儿上。无论是孩子落户口、申请困难救济,还是办房基地批文、报销医疗费……都由他来“包办”。

  因为要办的事儿多,陈玉霄排队时总是让别人:“我要办的事儿多,别耽搁你。”许多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了这个热心的老支书。陈玉霄的老闺女说:“他每次去县里、镇里,都要拿一大堆这证那证的让我复印,有时还得搭上好几块钱,次数多了我埋怨两句,他马上就撂脸儿:‘咱花点钱不应该啊?别忘了我的工资可都是老百姓给的!’”兴胜村人能说出陈玉霄为他们家解决的难事,做过的好事,可谁也说不清,他到底给多少人帮过多少忙,做过多少事。

  做好村里的工作靠啥,靠政策。这是陈玉宵多年悟出的理儿。闲时他看的最多、想的最多的是党的农村政策,日积月累成了农村政策的“百事通”

  除了忙村里的事,一有空闲,陈玉宵不是看报纸就是看新闻,时间久了,大家送他个绰号——农村政策“百事通”。

  2004年4月,农村落实“一免两补”政策。镇长薄海方找到陈玉霄:“二哥,这一家一户的情况各不相同,咋才能平平稳稳地把这好事办好呢?”陈玉霄说: “分出类,定出统一的办法就不难了。”当晚,陈玉霄就把可能遇到的问题捋出了16个怎么办。薄海方说:“就因为他想的周全,城西镇‘一免两补’以他们村为试点,之后全镇进行的顺顺当当,没有一户有意见。”

  2006年,农村开展新合作医疗。有很多村民想不通,认为要是一年不得病,20元钱就白拿了。村民张志堂不想参加,陈玉霄苦口婆心地说:“你们老两口年纪大了身体都不好,保不齐有个大病,那时自己犯难不说,还不得给孩子们添负担?”老张下决心参加了新农合。不久,张志堂被诊断为直肠癌,住院手术花了3万多元,一下报销了2万多元。张志堂说:“要不是听了老二哥的话,我家过年别说吃饺子,连面条都吃不上!”

  陈玉霄一家一户去讲解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并由村集体出钱为孤寡老人、五保户参保。西城镇也成了全县参保人数最多受益最多的新农合模范。

  17年村招待费为零,陈玉霄成为远近闻名的“陈小抠”。可为了村民过上好日子,他却比谁都慷慨

  1992年,陈玉霄砍掉了村里小食堂,并规定村干部外出一律不准雇车、不准下饭店。上级来人,他领回自家招待,不用村里一分钱。

  1992年到2009年的18年间,除了2005年陪客人到省里办事花了几百元外,其余17年村招待费都是零。

  1992年,兴胜村还清了40多万元的外债。第二年,村里有了30 多万元的积累。

  一辈子没穿过皮鞋、没穿过超百元衣裳、没打过一次车的陈玉霄对领导“抠”,对自己“抠”,可到真需要用钱的地方,他却非常大方。

  克山当地人曾普遍患有“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因和饮用地表水有关。让乡亲们喝上健康水一直是陈玉霄多年来一大心愿。他请来技术人员指导施工,带着村里一班人打深水井,很快家家喝上了自来水。改水花了18万元钱,可陈玉霄说:“这钱该花,花得值!”

  1994年,兴胜村花14万元买了2台拖拉机,在全镇第一个组建了农机作业合作社,解放了劳动力,全村三分之二走出村庄的劳动力每年实现劳务收入700多万元。

  2007年,陈玉霄又争取资金50万元,引进了10台喷灌设备,打了5眼机电井,修建了3个大型蓄水池,解决了全村一半儿农田靠天吃饭的问题。

  陈玉宵当支书的这些年,改造了电网、盖了新学校、安装了有线电视、建了村民活动室……哪件事儿都办到了全县各村的前头。

  30年,陈玉霄领着乡亲们造林2600亩,为兴胜村的子孙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

  克山县水土严重流失,经常是辛苦一春撒下的种,一场大风刮过,苗儿都不剩几根儿。上任后第一次村民大会上,陈玉霄说:“老天爷没给咱一块风水宝地,咱们只有多种树才能防风、治沙。”

  没钱买树苗,陈玉霄就自己东拼西凑借了1000元钱,从外地买回一批小树苗,象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侍弄。

  30年来,陈玉霄一直是村里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看得最严的义务林木管护员。有一次,在巡查林带时,他发现一块林带树木不够数,当即要罚负责这片林带管护的村民900元钱。这个村民是他的老姑爷儿。老姑爷儿委屈地说:“这片地原来是一片垃圾堆,种啥能都活呀?”陈玉霄虎着脸说:“用心啥地性都能种活,多罚才能长记性,才能服人!”最终,老姑爷儿补种了全部树苗,一分不少交上了罚款。

  看过陈玉霄种树的人都说:“陈玉霄太神了,就没有他侍弄不活的树!”

  如今,兴胜村2600亩的“绿色银行”价值上千万,并不断增值。

  2005年,陈玉霄被评为全国优秀护林员。慕名找陈玉霄种树、搞绿化的单位接连不断,他因势利导成立了一个“营林劳务公司”,年年带着村民出去包活儿种树挣钱。

  有人说,凭陈玉霄的造林技术和名望,如果自己注册一家造林公司,早就发了,可陈玉霄却不这样想,他似乎在不断生长的绿色中找到了超出金钱、超出生命的意义。

  百姓心里有杆秤,谁轻谁重自分明。

  2000年,年近60的陈玉霄心生退意,镇领导考虑到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想找个人接他的班。村民们听说后坚决不同意,派代表找到镇党委领导:“你们要换人我们不同意,如果不行,我们给陈玉霄发工资,还让他当村支书!”

  那以后他再不言“退”。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