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刘秉华三十年执着只为麦苗儿壮

发布时间:2011-01-26  来源:农民日报
摘要:谈到未来的计划和目标,刘秉华教授说:“我们搞科研的宗旨就是要创新,目的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为了这个目标,我要继续做下去,不断完善成果,使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当然,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把这个成果推广到世界上去,让全人类共享我们

高高的个子,憨厚的笑容,虽然略微有些驼背,但精神矍铄,步履矫健,哪里看得出是位66周岁的老人。当他接过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大红证书时,感慨万千——“这是国家颁给广大农业科技战线所有工作者的荣誉,体现了党对 ‘三农’工作的重视与关爱。也说明农业的进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虽然我为这个项目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值得!”这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博士生导师刘秉华研究员的获奖感言。

“‘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和‘杂交稻’、‘抗虫棉’一起,可以称之为我国农业的三大科技进步!这是一项我们国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性的成果。它是小麦遗传育种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使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实现了革命性突破,也是国际首创,达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小麦育种方法的一次革命。”农业部科教司的专家对他的项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像许许多多农业科技工作者一样,刘秉华教授一生执着于一个项目。上世纪 80年代初,基因定位在国际上属前沿工作,特别是小麦雄性不育基因定位不能用常规方法,国内外尚未有进行此类基因定位的先例。刘秉华怀着一腔热血,凭借深厚的遗传学基础,承担了基因定位任务。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的科研与实践。开始时由于经费不足,刘秉华自己翻地、耕地、播麦种、浇水、施肥。在小麦生长季节,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地里,一棵一棵地观察、养育、做标记、授粉;然后,他回到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学分析比对;下午继续下地,直到天黑。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他的助手说:“刘老师现在依然常年奔走于全国各地的试验点,在点上一住就是半个多月,凡事还要亲自动手。”

孜孜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刘秉华带领着他的团队终于成功地创制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新体系。这样的矮败小麦育种群体,就像新品种的“加工厂”和“孵化器”,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基因重组,源源不绝地孕育出无穷无尽的小麦新品种。用这个新体系育种,解决了许多传统育种方法难以解决的矛盾,矮败小麦已经显示出孕育大面积亩产600公斤的“超级小麦”远大前景。目前,我国利用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已经选育出42个小麦新品种,种植面积已达1.85亿亩,小麦增产56亿公斤。

多么诱人的一幅美丽画卷:辽阔的田野里,黄橙橙的优质小麦已经成熟,农民准备收获,国家等待丰收。亩产1400斤、1500斤……捷报频传,农民的钱袋子鼓了,国家粮仓满了,又是一个丰收年!喜悦,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谈到未来的计划和目标,刘秉华教授说:“我们搞科研的宗旨就是要创新,目的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为了这个目标,我要继续做下去,不断完善成果,使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当然,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把这个成果推广到世界上去,让全人类共享我们中国人的科研成果。”

尽管刚刚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尽管心中盛着那么大的梦想,谈吐间,刘教授依然那么淡定,始终一脸憨厚的笑容。

相关阅读: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