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农业科技发展史:徐光启与甘薯引进栽培

发布时间:2011-10-27  来源:农民日报
摘要:甘薯,又名番薯、朱薯、番薯蓣、金薯、红薯、白薯、红苕、地瓜等,至今各地名称不一。甘薯原产南美洲,是16世纪引入中国的主要杂粮作物,在中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甘薯是一种高产的救荒作物,适应性较强,在南方几乎一年四季均可栽培。其传入之初,就是福建受灾人

  徐光启(1562~1633),明代上海人,字子先,号玄扈。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崇祯(1628~1644)初,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早年从罗马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学习研究西方近代科学,为我国最早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的人物之一。其撰写的六十卷《农政全书》,在我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徐光启在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史上颇有建树,甘薯的引进栽培,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甘薯,又名番薯、朱薯、番薯蓣、金薯、红薯、白薯、红苕、地瓜等,至今各地名称不一。甘薯原产南美洲,是16世纪引入中国的主要杂粮作物,在中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甘薯是一种高产的救荒作物,适应性较强,在南方几乎一年四季均可栽培。其传入之初,就是福建受灾人民饥馑的时候。

  甘薯传播的途径有三条:一条是在16世纪末,从吕宋(今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一带;一条是1582年由安南(今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一条是由医生林怀兰从交趾引入广东电白。甘薯引进后,一些地方官员曾大力推广栽培,如福建巡抚金学曾就曾发挥过作用,人们为了纪念他,将甘薯称之为金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广东、福建部分地区,甘薯普遍栽培开来。1608年,江南受灾,徐光启倡导把甘薯引种于淞沪地区。在清初的一些文献中记载,康、雍、乾时期,在福建的一些地方,甘薯已与稻谷并列,成为人们主要的粮食作物了。至18世纪到19世纪,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已广泛栽培甘薯,而后遍及全国。

  甘薯最初由南向北传播时,因为气候上的差异,留种和藏种成为引种的关键。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中总结了生产实践的经验,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关于留种的方法,徐光启指出:“其一传卵,于九、十月间,掘薯卵,拣近根先生者,勿令伤损,用软草苞之,挂通风处阴干。至春分后,依前法种。一传藤。八月中,拣近根老藤,剪取长七八寸,每七八条作一小束。耕地作埒。将藤束栽种如畦韭法。过一月余,即每条下生小卵如蒜头状。冬月畏寒,稍用草器盖,至来春分种。”他对保存种薯和种蔓的方法总结有三条:一是“霜降前,择于屋之东南,无西风有东日处,以稻草叠基。方广丈余,高二尺许;其上更叠四围,高二尺,而虚其中。方广二尺许,用稻稳衬之,置种焉,复用稳覆之。缚竹为架,笼罩其上,以支上覆也。上用稻草高垛覆之,度令不受风气雨雪,乃已”。二是“稻稳衬底一尺余,上加草灰盈尺,置种其中,复以灰秽厚覆之,上用稻草斜苫之,令极厚”。三是窖藏。这些经验的总结,为甘薯的向北推广解决了技术难题。   

  为了广泛推广,徐光启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无妨农耕,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