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青海湟中县“菜篮子”建设现状制约瓶颈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3-12-13  来源:青海省政府办公厅
摘要:近年来,湟中县把“菜篮子”工程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城乡蔬菜市场供应能力的主要举措来抓,按照“生产稳定发展、质量安全可靠、农民稳定增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提升“菜篮子”产品的产出率、自给率,为稳定全市蔬菜

  近年来,湟中县把“菜篮子”工程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城乡蔬菜市场供应能力的主要举措来抓,按照“生产稳定发展、质量安全可靠、农民稳定增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提升“菜篮子”产品的产出率、自给率,为稳定全市蔬菜市场价格起到积极作用。

  一、“菜篮子”建设现状

  湟中县现有耕地84.7万亩,种植蔬菜面积13.1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15.6%。全县共有蔬菜温棚19320栋,其中深冬温棚5015栋。2013年全县蔬菜总产量达到32.1万吨,占西宁市自产蔬菜总量的40.1%。全年销售蔬菜总量27.3万吨,其中向本地直销19.1万吨,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向省外销售8.2万吨。全县共有各类养殖基地110个,其中生猪养殖基地45个、肉牛养殖基地23个、肉羊养殖基地21个、奶牛养殖基地11个、家禽养殖基地10个;规模养殖户达到4113户,带动养殖散户3.2万户。全县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7万吨、2948吨和7.3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9%、2.8%、2.9%,分别占西宁市场生产量的37%、35.8%和53.47%。预计全县一产总产值达到28.97亿元,同比增长15.05%,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6.06亿元,同比增长16.46%;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2.05亿元,同比增长13.71%。农民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2174元,同比增长15.5%。主要做法是:

  一是坚持园区带动。按照“一区一核七园三带”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规划,以多巴镇为中心,整合项目资金3.9亿元,突出抓好以拦隆口、李家山镇为核心区的设施温棚蔬菜园区、小南川为核心区的奶牛养殖园区、以李家镇为核心的生猪养殖园区和以康城川为核心的肉牛肉羊养殖园区。集中力量打造云谷川、西纳川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投资7400万元在拦隆口等3个乡镇6个村新建深冬温室1000栋,已完成温室墙体建设1000栋,扣棚生产144栋;在李家山、上新庄等5个乡镇建成蔬菜生产基地12个;投资8125万元新建养殖基地15个,改扩建养殖基地13个;投资4100万元在西纳川片区建成华阁、恒辉、宁农、缘源4个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园。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按照“稳粮、提油、扩菜”的思路,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优质蚕豆、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保持在75%,全县无公害及绿色食品原料生产面积达到40万亩,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8万亩,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90.7%,认证产品28个,成为全省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油菜、蚕豆)生产基地。

  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已注册“郁金香”、“山丹花”牌菜籽油品牌,“圣域”牌蚕豆,“云谷红”牌马铃薯,“苏尔吉”、“瑞青”牌蔬菜等31个农产品和“高寒”燕麦片、“圣湖”乳制品、“老爷”牌活畜等3个畜产品商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带动效益日益明显。青海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菜籽油1.2万吨、同比增长9.8%,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35%。

  四是推动规模化经营。通过对经营主体的引导,促进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蔬菜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积极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以出租、转包、入股等形式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截止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6.1万亩,并保持每年1万亩的增量,今年流转土地上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以农户联合、“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生产方式,全县共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330个、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家,直接带动3.2万户农户。

  五是强化流通服务。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流通配送企业开展“农超、农市、农社、农校”对接和农产品“一站式销售”服务,利用“农信通”和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设立蔬菜产地交易市场5处、蔬菜加工点2个、蔬菜直销门市部17个、超市直供点3个,建成蔬菜保鲜库5座、配送中心2处,减少了蔬菜流通环节,稳定了蔬菜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投资4400万元开工建设县城农贸市场,建成后可有力推动农副产品流通。

  二、制约“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瓶颈问题

  一是蔬菜种植扩面缓慢。由于浅脑山地区灌溉条件差,影响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受高原冷凉气候条件的限制,露地蔬菜生产季节性强,保鲜、贮藏等设施建设滞后,季节性供需矛盾突出,“菜篮子”持续工程增产增效缓慢。

  二是生产效益增长缓慢。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不能同步进行,温棚建成后不具备最基本的生产条件,现有的温棚投产使用率只能达到70%,规模种养业土地流转费、人工费逐年上涨,生产成本增大,产品附加值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

  三是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多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存在“单打独斗”现象,农产品没有稳定的产量,无法保证市场的持续性需求,缺失市场话语权,销售价格由市场决定,效益难以持续提升。

  四是政策持续性投入不足。种养殖基地建设发展资金紧缺,信贷难度大,旧的农业设施改造提效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设施农业水、电、路配套项目投入不足,温棚“当年建设当年见效”很难实现。

  五是生产资料因素制约。随着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大量川水土地被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用地,其余大部分地区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受土地政策限制,养殖基地建设用地审批难度大,“菜篮子”工程建设用地日趋紧缺,发展空间受限。

  三、丰富“菜篮子”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保证农牧业发展空间。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将菜篮子工程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产业进行大力培育,统筹规划,处理好建设用地和“菜篮子”产品基地的关系,稳定最低保有量,建立完善政策补偿机制;实施“菜篮子”基地保护政策,将“菜篮子”基地划入基本农田实施保护,严格执行“菜篮子”占补平衡和加倍补偿制度。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集约化经营主体。依据财力建立土地流转补偿机制,有效缓解经营主体资金短缺等问题;对效益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产业持续发展的经营主体在政策、项目及资金上给予最大限度的倾斜;整合水利、交通、电力、环保等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配套的力度,投入500万元设立设施农业发展基金,逐年逐批解决已建成的蔬菜生产基地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加大旧棚改造力度,保证“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增加政策引导资金,有针对性地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园区成果的推广力度;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结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项目对专业技术人员、基地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系统技术指导,增强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是加强机械装备,提高生产力水平。以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为依托,加大对“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具享受财政补贴政策的倾斜力度。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蔬菜起垄穴播机、卷帘机械、全价配合饲料混合机以及饲草生产、加工等现代机械设备,提升生产装备,节本增效,促进“菜篮子”基地设备设施升级改造,提高生产力水平。

  五是增强规模化生产水平,建立农产品销售平台。积极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增强规模化生产水平,重点引导和扶持发展清洗、分等分级、整理包装、速冻保鲜等初加工,延伸“菜篮子”产品产业链条,降低产后损耗提高产品利用率和附加值。建立以政府资助的农畜产品市场营销平台和风险补偿机制,在市场出现“低谷”时,对经营主体按生产规模予以补偿,保证生产正常进行,避免生产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六是简化审批手续,大力扶持配套项目建设。积极落实各项“菜篮子”工程扶持政策,减少基地建设审批手续,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菜篮子”工程所有手续,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进度;大力支持基地建设、良种引进、草产业发展,实现农牧结合、草畜联动的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新路子,重点扶持集中连片优质饲草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和饲草机械设备建设。

打印 责任编辑:文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