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云南大理州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发布时间:2016-06-28  来源:新农网
摘要:近年来,大理州紧紧围绕贫困户增收致富和在既定时间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按照“坚持六大原则、实施十大工程、创新七种模式”的总体思路,着力破解“生产容易销售难、增产容易增收难”等突出问题,强化措施,精准施策,努力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

  近年来,大理州紧紧围绕贫困户增收致富和在既定时间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按照“坚持六大原则、实施十大工程、创新七种模式”的总体思路,着力破解“生产容易销售难、增产容易增收难”等突出问题,强化措施,精准施策,努力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的特色产业扶贫新格局。今年一季度,全州实现农牧渔业现价总产值51.13亿元,同比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5元,同比增长10.2%。其主要做法及成效是:

  一、精心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扶贫措施精准到位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于5月4日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州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州委杨宁书记、州政府杨健州长对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作了专题部署要求,全州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全力以赴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一是明确政策措施。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意见》,为切实把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州农业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大理州实施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明确提出“力争3年全州农业产业扶贫总投入3.35亿元以上;从2016年起州级农业产业化资金每年不低于50%用于产业精准扶贫;到2020年力争300个贫困村的特色产业产值比2015年增50%以上,实现建档立卡的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基本高于全州平均水平”的具体目标,选准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展优势特色经作、大力发展山地牧业、积极发展淡水渔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十大重点工程,并加快推进落实。二是强化督促检查。为确保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脱贫攻坚有力有序推进,州农业局专门成立了实施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服务指导组,加强对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服务指导,做好12县市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指导服务。重点对2016年脱帽的祥云县、宾川县、巍山县、洱源县和出列的乡镇开展现场指导,督促农业项目落实情况、资金到位情况,指导组每月到县市、乡镇、村指导服务不少于2次,确保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取得实效。三是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按照州委主要领导“跑省跑部”的要求,州农业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今年1―5月到省农业厅争取项目8次。截至6月6 日,共争取资金5.41亿元,其中中央资金4.53亿元、省级资金8758万元、州级资金40万元。4.25亿元中央资金已及时拨付到相关县市(其中2016年摘帽的宾川4383.1万元、祥云5921.7万元、巍山4924.2万元、洱源4881.5万元)。按照下乡指导“到村到户”的要求,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1―5月下乡指导调研产业扶贫106人次,其中到2016年摘帽的4县达24人次。全州计划2016年出列的16个乡镇整合资金6623.9245万元,今年全州产业扶贫资金计划到位9434万元,1―5月实际到位资金6502万元。

  (二)把握基本原则,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扎实有效

  一是坚持市场引导的原则。强化市场导向作用,按照市场规律谋划、布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防止扶贫产业大起大落;二是坚持贫困户参与的原则。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坚持贫困户全覆盖,坚决避免发展产业与贫困户没有关系的情况;三是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立足优势,按照市场需求,着力发展有基础、有规模、有市场的特色产业,最终形成“一村一品、一乡多品、多村一品”的产业特色;四是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坚持长短结合、种养加并重,扶持到户,因户施策,实现稳定增收;五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六是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观光休闲、乡村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促进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紧紧围绕“三中心一平台”和“两区一带”的建设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脱困地农业产业结构,扎实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5月,全州新增特色经济作物4.96万亩;共收蔬菜26.63万亩、产量40.03万吨、产值11.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0.8%、3.4%、11.5%;肉类总产量达20万吨,禽蛋产量3.3万吨,牛奶产量12万吨,畜牧业产值30.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4%,增长7.2%;水产品产量1.38万吨,增长13.8%;渔业产值1.68亿元,增长13.5%;休闲农业实现营业收入6.13亿元,增长11.68%;接待237.31万人次,增长15.7%。

  (三)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增收。一是坚持长短结合。紧密联系全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把发展产业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产业扶贫上推行“种养相加、长短结合”模式,长期重点培育壮大蔬菜、水果、山地牧业、生物药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短期扶持贫困户种植蔬菜、中药材,养殖肉牛、生猪、黑山羊、乌骨鸡等,壮大致富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同时,注重多产结合,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做活做好特色产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文章,千方百计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到其中,就业到其中,帮助贫困户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增收渠道。二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探索出了直接帮扶贫困户形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形式、发展股份合作形式、盘活集体“三资”形式、电商扶贫形式、光伏扶贫形式、技能培训形式等七种产业扶贫形式,有力的促进了产业扶贫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这里着重举例介绍两种形式:一种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模式:此模式主要是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及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引导三种方式,这是产业扶贫最重要的一种形式,重点是立足于实际,大力扶持对贫困地区辐射面大、拉动作用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协会+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如祥云县刘厂泰鑫公司“龙头企业+农户+贫困户”模式,流转荒坡地2000多亩,其中有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土地,发展红梨、桃、蓝莓和樱桃等系列水果。公司常年固定用工50余人,季节性用工300余人,贫困群众在基地就近就地务工 40余人,通过领取土地流转租金及就地务工工资年收入2―3万元。又如宾川县大营镇?M村的“党支部+龙头企业+科技体系+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6+”产业扶贫模式,其核心是“龙头企业、党支部和贫困户,全村1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240亩现代化的葡萄基地,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另一种是发展股份合作模式:根据贫困对象的意愿,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将补助资金、信贷资金、自筹资金和土地、林地、水面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农业企业、农业庄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如巍山县庙街镇大理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葡萄种植,企业帮扶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以5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入股,企业承诺每户每年分红5000元,连续分红5年,5年后由公司偿还入股本金(银行贷款),入股贫困户不承担风险。贫困户可以到基地打工,获得劳务收入。

打印 责任编辑:小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