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安徽亳州药材之乡的转型之战

发布时间:2016-07-31  来源:新农网
摘要:编者按:亳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黄淮平原南端,西北与河南接壤。作为安徽皖北经济带上最年轻的地级市,亳州肩负着带动和辐射皖西北地区的重任。亳州成为药都,自然和“神医”华佗有不解之缘。亳州是华佗的故乡,自东汉末年,他就在此开辟第一块“药圃”,从那之

 

安徽亳州药材之乡的转型之战

  编者按:亳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黄淮平原南端,西北与河南接壤。作为安徽皖北经济带上最年轻的地级市,亳州肩负着带动和辐射皖西北地区的重任。亳州成为药都,自然和“神医”华佗有不解之缘。亳州是华佗的故乡,自东汉末年,他就在此开辟第一块“药圃”,从那之后,种植、经营药材之风经久不衰。亳州种植和经营中药材的历史已超过1000年。明、清以来,亳州就是公认的“中国四大药都”之一。而今,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中药饮片产量占全国的1/3,中药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三。

  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被列为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面临着当前国家、省扶持中医药发展重大历史机遇。为进一步发挥亳州市比较优势,打造“现代中华药都”,加快中药转型升级是必须的。

  认清现状 为发展打基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现代中药产业“双千亿”发展目标,不断完善发展机制,多方强化发展措施,倾力打造集聚发展基地,中药工业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拥有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142家,比2009年增加100家。其中,制剂生产企业5家,制剂与饮片生产企业7家,饮片生产企业129家。去年规上药企完成工业总产值228.3亿元,同比增长29.8%,比2009年增长4.5倍。

  二是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去年和今年第一季度,基地开工建设中药工业项目50个,总投资193.9亿元,完成投资74.8亿元。修正药业、珍宝岛药业、北京同仁堂、广药集团等行业名企投资的一批重大药业项目正在建设。现有21家药企在“新三板”或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4亿多元。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现拥有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8家、药品批准文号185个、新药及中药保护品种10个。有16家药企获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4家荣获 “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2015年以来,共申请涉药发明专利694件,授权202件。

  生产离不开种植。亳州市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从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市常年种植中药材230多种,呈现出如下发展态势:一是种植区域逐步拓展。 2011年全市中药材种植突破100万亩,目前已达112万亩,种植区域逐步从谯城向三县扩展。二是规模种植发展较快。中药材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乡镇4个、3万亩以上的12个、1万亩以上的20个;中药材种植专业村800多个,种植大户96个。三是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全市现有43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4家药业企业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中药材进出口检测示范基地。四是市场建设亮点突出。随着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的落成,该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

  科技创新 产业转型升级

  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药企数量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但由于企业科技创新薄弱,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着快而不优、大而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制约了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切实发挥企业科技创新在亳州市中药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激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学习借鉴发达地区运用科技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经验,围绕产业、企业、成果、人才、金融等关键要素,充分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一是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按照项目资金的一定比例给予奖补。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购买研发设备,并给予一定的奖补;二是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发放创新券等方式,用于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购买和转化技术成果,逐步引导企业增强科技意识,加大科技投入。

  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成熟期、成长期、初创期三种类型,每年选出一定数量的科技型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对照高企标准,多措并举,加强辅导帮扶,促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配套政策的落实。对能力建设、人才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大型仪器共享、科技保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进行落实兑现,为企业争取更多研发资金,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三是积极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实施。实施省生物医药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市级科技专项,力争形成一批产业创新成果。四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鼓励带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来亳创新创业;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柔性引进高技术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以科研项目的实施培养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加大对企业家培训,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

  三、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一是把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上议事日程,以园区创建带动现代中药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建设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使之成为集检测、研发、人才集聚的国家级公共检测研发平台。依托检测中心,每年从现代中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专项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现代中药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探索建设现代中药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

  四、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该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现代中药产业,做好现代中药产业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尤为重要。一是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找出该市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并制定“治痛”、“治难”的措施,促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或实现跳跃式升级。二是深入研究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安徽省正在实施的创新型省份建设“1+6+2”配套政策已经实施第三年了,从政策落实的效果来看,对皖北地区是不利的,促使亳州市要转换思维方式,要紧跟省里步伐,不仅要不折不扣的落实政策,还要全面深入研究制定该市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真正实现政策能接续、可操作。

  引进人才 创新活力

  随着亳州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快速发展,入驻企业不断增加,所需的各层次人才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包括企业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尽管近年来我市通过专业领域带头人评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选拔、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与省内中医药高校联合办学等措施,加大了人才发掘培养和引进力度,但受缺乏吸引人才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相对低端等因素影响,我市中药产业人才总体层次不高,普遍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创新再生能力不强;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优秀人才不愿来、留不住等问题依然突出,人才短缺已成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创新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创新是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人才正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 “调转促”中,必须构建人才高地,以更高的视野建立完善引人、用人和育人机制,造就集聚一批企业家、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以人才这一创新核心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创新引才方式,有针对性的引智聚才。一是与引资相结合引智。注重招商引资和招人引智相结合,吸引国内知名药企来亳投资,力求引进一个项目,带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二是实施产学研对接聚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行动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三是重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人才引进。重视引进储备一批精通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人才队伍,鼓励企业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素质、有丰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团队运营经验的职业经理人。

  突出人文关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结合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在高端人才和创新机构引进政策方面,出台地方能力所及的特色引才政策,减少效仿式、跟随式政策,进而形成品牌效应,扩大区域聚才引智能力。一要突出人文关怀。 二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三要搭好人才引进的平台。

  积极整合资源,加强产业技术工人培训。把企业员工培训与阳光工程等民生工程结合起来,由人社和财政部门牵头,其他有关部门配合,组织开展现代中药企业员工培训,培训费用由民生工程支出,减轻企业负担。切实提升培训质量。把就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把技能水平与企业员工收入挂起钩来,提高企业员工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借助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亳州科技学校的办学和科研优势,通过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快现代中药人才培养和储备。大力推行“把教室建在车间,把车间建在学校”的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为企业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干事的中药专业人才。

  强化载体建设,培养孕育创业机会的社会环境。一要继续推进中药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依托亳州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服务基地,举办“创业大讲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授课,邀请本地创业成功人士和全国知名企业创客参与,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要搭建产学研对接聚才平台。组织市内现代中药产业项目企业与全国重点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开展人才智力合作对接,不断提高现代中药产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要搭建扶持创新人才开拓事业的担保融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等专项工作的融资平台。借鉴国内先进经验,对银行和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贴,提高金融机构对中药科技企业的风险覆盖能力。

  借力优势 让中医药“走出去”

  中医药是中国产业“走出去”的最佳载体。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布世界各地的至少有10万家中医诊所、30万名从业人员,中医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产业。近年来,随着中医药货物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兴起,中医药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不少国家都有中医药或传统医药的使用历史,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中医药需求的空间广阔,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施,推进中医药“走出去”迎来了崭新的历史机遇。

  亳州市是全国重要的中药进出口基地,中药对外贸易潜力巨大。 2015年中药进出口总额达1.8亿美元,占全国中药进出口总额的3.8%,同比增长3.8%,其中中药材、饮片出口位居全国城际第一名。广印堂、协和成、贺林、盛林、亿源5家企业名列“全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十强”,分别排名第3、第5、第6、第7、第9位。但从2015年该市中药进出口情况看,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韩国、香港、台湾、日本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对外贸易的中药产品也多为中药材、中药饮片等传统产品,市场和产品上需要进一步开拓,特别是在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辟新市场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抓住机遇,制定亳州市中医药“走出去”规划。“一带一路”契合了沿线60多个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产业合作、金融合作、文化交流、国际贸易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亳州市应抓住这一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制定我市中医药融入“一带一路”的规划,明确与沿线国家中一些地区和城市开展合作交流的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主要举措等,积极稳妥推进我市中医药开放发展。

  苦练内功,精心打造我市中药外贸基地。要集中高校、科研院所、中药类产品出口企业等各方力量,积极推进国际化中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当前,要重点围绕突破中药出口技术壁垒的关键环节,制定中药技术标准,如道地中药材种植指南、中药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标准、中药饮片技术标准、中药提取物技术标准、饮片包装技术标准、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等,尽快抢占沿线国家中药市场。

  主动出击,争取沿线各国政府间中医药合作项目。主动谋划中医药科研、药物研究与开发、传统医学诊疗研究机构、中医药教育与培训、技术、产业贸易、中医药文化挖掘推广保护等中医药对外合作项目,并争取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部的“中医药外交”,通过其与沿线国家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使亳州市相关项目成为与沿线相关国家政府间中医药合作项目,从而赢得重视和支持。

  挖掘潜力,积极推进中医药民间合作与交流。以开展中医药合作交流为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市党政领导率团出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区和城市,并有针对性地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地区和城市建立结对友好城市;以中医药研究机构及中医药相关企业等为主体,组织开展与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合作交流;以药博会为平台,举办中医药相关学术会议,邀请沿线国家相关人员参会,开展中医药和传统医药民间学术交流活动。

  发挥优势,重点开展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贸易。积极扶植和鼓励我市具备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在沿线国家建立研究基地和营销网络,加强亳州市中药产品物流国际配送网络建设,通过举办产品推介会、招商会及展览会,依托商会、协会等中介机构,实施出口代理等手段,扩大中药材、饮片、提取物及中成药的货物贸易,拓展更为广阔的国外市场。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报道

  走进创新和谐的新亳州·重点宣传

  亳州作为我国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中药产业是该市的首位产业,也是安徽省政府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亳州中医药产业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习“七一讲话”,推进“两学一做”,继续以打造双千亿元产业为发展目标,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升级,把亳州打造成国家级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而努力!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