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山西农业供给侧改革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6-08-31  来源:新农网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掘出新的增长点 ——

 

  近年来,随着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掘出新的增长点 ——

  就在2015年前半年,黄澄澄的玉米还是农民生活的希望所在,而今却成了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变数。壶关县板安窑村村民李青莲,前年、去年她家共收玉米6000余公斤,至今还都在家里堆放着。

  我省广大玉米种植户都面临像李青莲一样丰年不丰收的窘境,表面上看,这是农产品过剩导致的结果,或者农产品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实际上病根却在供给端:农民提供的都是中低端农产品,与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要扭转目前的这种情况,就需要在供应侧进行改革,将目前对中低端一般性产品的过度生产,逐步向高精端特殊性产品的生产过渡,进而满足群众日益高端化的消费需求。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现实选择

  走进太谷县阳邑乡石象村的恒信畜牧专业合作社,这里的万头猪场,与想象中不同,并没有看到传统养殖企业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场景,反而是绿植点缀、鸟语花香。

  人称“养猪大王”的合作社理事长张保平,一改传统养殖简单粗放的方法,以办工厂的思维,现代化、规模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精心饲养万头生猪,带领合作社30余农户共同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

  太谷县是传统的养猪大县,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目前,能繁母猪存栏达5.53万头,年出栏育肥猪135.4万头,规模化养殖场(户)占80%以上。生猪养殖已经成为当地农民一项安身立命的主要产业,养猪收入已经成为当地农民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收入。但是,随着环保、土地等系列新政出台,该县相对粗放的生猪养殖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成为产业发展瓶颈。

  立足当地生猪优势产业,太谷县实施了“集成化种猪养殖家庭农场”项目,着力打造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建设,推广新的生猪养殖模式。在此模式下,突出“三新”,即新设计,科学合理的集成化设计,种猪、产房、保育、功能区一体化,高度集约;新技术,数据化管理,建立母猪千日龄生产计划档案,实现大批次配种,全进全出;新印象,花园式的猪场,粪污处理设施环保,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养殖的印象。

  该项目一期在晋中市选定13个省级试点,列入省良种繁育体系布局,目前,试点圈舍设施工程接近尾声,预计8月底陆续进猪投产。

  山西省畜禽繁育工作站曹宁贤站长介绍:太谷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养猪大县,这几年取得了不俗成绩。目前遇到的环保、土地、生产方式等问题,成为农区养猪业的短板。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三农工作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养殖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势在必行!要靠先进的生产模式,提高标准化程度,靠科学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产品、品质和品牌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要想化解太谷县乃至全省生猪产业面临的严峻局面,就要创新和改善现有生产模式。

  在产业融合中寻找增长点

  韩秀云所在的应郭村位于沁水县东北部,以前多数种玉米,近年来,玉米价格持续走低,韩秀云很早就开始琢磨今后种什么?怎么种?

  摒弃传统种植的玉米,改种大棚西红柿。韩秀云是应郭村第一个与嘉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大棚承包合同的农民,一年1万元,共租六栋。

  六栋大棚,种植有西葫芦、豆角,最多的还是西红柿。2014年2月,韩秀云刚承包时,种的是普通西红柿。两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西红柿还是西红柿,不同的是圣女果、太空樱桃等不同品类占的比例却逐年提升。

  每天早晨6点,韩秀云的公公卫永兵就开上家里的面包车,到邻近村接人到大棚干活儿。这几天,韩秀云家的大棚雇用了10多个人。“一天工作8小时,中午10点回家做饭,车接车送。我这也就是打短工,一天50元。”西坪上村一个大婶说,“你说说现在的农民还叫农民?像钟点工,像企业工人,有地的流转给别人,做地主,收地租。反倒有很多城里人跑来乡下种起地来。”

  这辆面包车既是通勤车,还是送菜车、卖菜车。每隔几天,卫永兵便开着这辆车到晋城市的凤展超市等大型超市送菜,有时也要到沁水县的嘉丰镇、端氏镇农贸市场送菜,菜量大时,也开着车走村串户卖菜。

  今年4月,漫山遍野的梨花开了,应郭村举办了沁水县首届梨花民俗文化节,吸引了不少人游玩,有采摘活动、民俗节目演出、特色农家饭。看到乡村旅游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韩秀云心里想,此时应该是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好时机。她觉得,如果依托她的大棚、应郭村农业园、嘉沁农业公司开办一处乡村文化娱乐设施,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在其承包的六栋大棚东侧,韩秀云又盘下一块地,用来做什么?现在还没有完全考虑成型。她去外地考察大棚种植,回来头脑就更加活泛了,“原来我们只知道琢磨大棚能种啥,种哪种西红柿更受欢迎,能送到哪里卖,怎样让买主上门收购。在四川,有个农业合作社种了3000多亩地,统一经营,统一管理。那才叫大农业!那才叫新农民!人家那才叫种地!”到外面一走,她的思路更敞亮了,已经不满足于抱着西红柿研究来研究去了。

  用新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

  虽然昔阳县不少农村,去年秋天收获的玉米仍像小山一样堆在农家院子里,但在该县西寨乡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地农民虽也同样面临玉米滞销的现实,但他们更多表现出的却是一种平静。因为玉米已经不是该乡的主导产业,玉米滞销对当地农民的收入影响并不是太大。相反,由于去年以来蔬菜行情不断看好,当地农民卖菜收入大大超过往年。

  玉米滞销,粮价大跌,这已不是第一次,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过去一直以玉米种植为主的每一位西寨乡农民对此都有切身体会。调整产业结构不仅是农民自身的迫切希望,也是政府的一致追求。要让农民致富,要想彻底解决粮贱伤农的问题,只有对传统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才能找到一条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

  从我省的草牧业发展就可见一斑。

  据了解,今年我省将在朔州试点市、雁门关试点区和重点试点县的基础上,建立扶持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发展草牧业的政策框架、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力争实现人工种草100万亩,改良天然草地200万亩,发展收贮、加工、营销等中介服务主体300个,建设草畜配套示范企业400个。今后5年,我省将调整300万亩耕地用于种草。

  我省国土面积80%是山地和丘陵,耕地中旱地占70%,粮食生产不占优势。相对种粮而言,种草抗干旱、耐瘠薄、易成活,在陡坡耕地、旱地中种草的效益要好于种粮。但从我省目前实际看,玉米种植面积连年增加,已达到2515万亩,玉米产量连续5年在85亿公斤以上,这样的背景之下使得玉米销售不畅、收贮压力大、价格下跌等问题凸显。

  为深入推进结构调整,我省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入手,大力推进粮改饲,以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粮食作物种植向饲草料作物种植的方向转变,实行草畜配套,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促进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作为全国10个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省区之一,我省将朔州市、雁门关区和一批重点县作为试点,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同时,加快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并在全省建立400个草畜配套示范企业,引导扶持养殖企业种植或收贮高产优质牧草、建设青贮窖、购置加工机械,积极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逐步实现草畜平衡。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