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甘肃陇南: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促进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2016-09-26  来源:新农网
摘要:中秋时节,记者随“陇原环保世纪行”陇南采访团,先后深入武都区、康县、成县、徽县、两当等县区的偏远山区、工矿企业、美丽乡村等,就当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采访,所到之处,让人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

  中秋时节,记者随“陇原环保世纪行”陇南采访团,先后深入武都区、康县、成县、徽县、两当等县区的偏远山区、工矿企业、美丽乡村等,就当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采访,所到之处,让人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成为陇南各级干部、广大农民、企业管理者的共识,陇南在工农业生产、旅游开发等方面呈现出“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促进产业升级”良性互动的“双赢”格局。

  农业特色产业,绿了山川富了百姓

  记者来到武都区马街镇下南山万亩花椒基地,放眼望去,只见山山卯卯、沟沟岔岔,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全是绿油油的花椒树。

  “过去,我家有6亩地,种植玉米,一年下来,一亩地平均仅有600多元的收入;如今,改种花椒,一亩地平均摘60斤花椒,按今年60元一斤的价格计算,每亩地有3600元的收入,不光收入大幅度增加,村上的生态环境也大大改善了。”说起村上发展花椒产业带来的变化,姜家山村村民管红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武都区花椒中心主任赵元惠告诉记者,下南山是武都典型的半山干旱区,过去农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由于是陡坡地,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收益非常低。上世纪末开始,武都区委、区政府抢抓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全区34个乡镇大力发展花椒产业,目前,全区花椒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恢复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陇南,除了花椒产业为武都山川增添了绿色,鼓起了山区群众的钱袋子,油橄榄、核桃、茶叶、银杏等经济林,同样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在成县采访期间,正值核桃开始大量上市时期,随便走进一个村庄,映入眼帘的是挂满果实的核桃树。

  据成县林业局副局长胡继周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成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到51万亩,覆盖17个乡镇245个村,农民人均核桃收入2232元,漫山遍野的核桃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9个百分点,对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泥石流等起到了积极作用。核桃加工企业从青皮里提炼染色剂,把果壳制成板材和活性炭,果仁中的分心木收集起来销售给制药厂。

  近年来,陇南市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上,把核桃、花椒、油橄榄、茶叶等经济林作为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实施综合管理、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使产业的层次得到全面提升,目前,经济林面积达到746.8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2626万亩的28.4%。在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陇南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前提,通过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每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采取“吃干榨尽”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有色冶金产业,打造绿色矿山实现永续发展

  走进大山深处的金徽矿业厂区,仿佛置身青山环绕、绿树成荫、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公园,很难让人与铅锌矿开采企业联系在一起。

  在金徽矿业公司副总经理张树宏的带领下,记者进车间、下矿井,发现了企业诸多与环保有关的亮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金徽矿业确立了“先要绿水青山,再要金山银山”的绿色矿山理念,从开挖第一锹土开始,就将生态矿业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国内外领先的环保专用井巷和配套工程,将矿石粗破车间设在1000米井下,避免了对地面的噪音、粉尘污染;采矿、选矿用水,尾矿回水全部封闭式循环使用,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在生活区,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确保生活用水零污染;通过废石、尾矿充填采空区,实现了采矿、选矿、尾矿的综合利用。同时,投资1亿元,在厂区实施绿化美化和土地复垦工程,并按国家4A级景区的标准,建成了喷泉、瀑布、绿色植物长廊等多个景点。

  记者来到距成县县城不远的成州锌冶炼厂时,厂区内一个环境保护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即将投产。副厂长、总工程师金忠告诉记者,多年来,成州锌冶炼厂秉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并举的发展战略,在废水处理中,采用国内先进的四级膜过滤深度处理工艺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后作为锅炉用水和冷却循环水循环再利用,使得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了98%以上。在废气污染物的处理中,建设了硫酸尾气深度治理项目,采用国内首创的氧化锌+氢氧化钠+电除雾处理工艺,通过处理后的尾气,二氧化硫和硫酸雾排放达到了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新的环保项目投产后,固体废物全部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废渣将作为水泥添加料全部加以循环利用,真正形成‘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的绿色环保低碳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金忠说。

  “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其实,在陇南的工矿企业发展中,循环利用废渣、废水、废气(以下简称‘三废’)的不光是金徽矿业、成州锌冶炼厂,记者在几天采访中发现,几乎每一家有色金属开采冶炼企业,都把产生的“三废”尽可能地进行价值挖掘再利用。

  “陇南是我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市、也是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企业较集中的市,如果处理不好产业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有亏于子孙后代。”据陇南市环保局副局长李福安介绍,为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最大限度提高“三废”循环利用率,近年来,陇南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对选矿、冶炼等重点工矿企业全部实施了在线监控,并加大投资力度,给每家企业配套了先进的“三废”处理设备,并大力推行废渣循环利用的做法,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节约增效。同时,关停了规模小、能耗高,减排设施落后的硅铁、铅锌等冶炼企业20多家,逐步探索出了“开发与保护并举、治理与修复并重”的绿色矿山建设之路。

  乡村旅游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饱览一路美不胜收的秋色,走进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白墙青瓦、绿树掩映的农家小院散落在山脚下,一条清澈的小河穿村而过,河上一座座古色古香的石桥迎接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而村子里面,承载乡村历史、留住乡愁,名叫“乡村记忆”的村史馆,成为游客必不可少的参观景点。

  “从4月份开始,每天来村上的游客都超过百人,我的农家客栈几乎天天客满。村里不光过去很平常的土鸡、山野菜成了抢手货,好多村上妇女还在农家客栈当起了服务员,每月有1500元的工资。”离村史馆不远,是村民何政山开的“秀川山庄”农家客栈,说起乡村旅游给村上带来的变化,忙着招呼客人的何政山喜不自禁。

  如今在陇南,越来越多的村庄和何家庄村一样,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步伐的突破口来抓,打造了一批生态、文化、养生、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一拨接一拨的游客来到“村在山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一个个美丽乡村,呼吸清新湿润的空气,品尝品种繁多的山野菜、传统工艺酿造的土酒,观赏民俗表演,选购土蜂蜜、根雕、奇石等旅游产品。

  漫步在我省著名的长寿村———两当县云屏乡棉老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户户门前花草点缀、核桃树遮阴,一群群鸭子在村前清澈的溪水中嬉戏,络绎不绝的游人无不沉醉在山水画一般的村庄中。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村山清水秀,风光好,就是最大的资源,过去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如今,一朝出阁天下闻。”“山水居”农家乐老板杨雪高兴地说。

  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的西秦岭山脉深处,森林覆盖率42%,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过去多年,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良好的生态并没有带来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陇南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陇南市旅游局局长冯醒民告诉记者,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陇南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不搞大拆大建,把每一个村庄、每一幢房子、每一座桥梁、每一条村道、每一片绿化,甚至每一扇门窗都当作一个景点或景观来设计,注重保护乡村风貌和乡音乡愁,秉承“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理念,把村上的古街、古楼、古坊进行保护,复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土制做法,并充分利用废旧的瓦片、河道的石头、石片、石子和枯干的树皮、枝条、竹片等材料,装饰美化农家院落。

  采访中,记者看到,为了改变村庄的卫生环境,在每一个村上都配备了垃圾房、垃圾箱、保洁车、公厕等设施,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用薄膜、食用菌废棒、尾菜等废旧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通过改厨改灶改厕改圈,安装太阳能路灯、热水器,培养群众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陇南,绿色发展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更是发展实践的具体体现。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