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山西长治市多措并举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2)

发布时间:2016-11-05  来源:新农网
摘要:五是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龙头企业是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的有效载体,为促进龙头企业发展,我们坚持以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产业脱贫攻坚,全市5个贫困县实施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45个,总投

  五是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龙头企业是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的有效载体,为促进龙头企业发展,我们坚持以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产业脱贫攻坚,全市5个贫困县实施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45个,总投资26.93亿元,预计年度完成投资9.5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个,1亿元至5亿元项目4个,1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20个,重点推进杂粮加工、中药材加工、畜禽业加工、干鲜果加工、马铃薯加工、蔬菜加工、食用菌加工七大产业链条。壶关县形成以食用菌、乳制品为主的产业链条,平顺县形成以中药材、干果为主的产业链条,武乡县形成以畜禽产业、杂粮为主的产业链条,沁县形成以杂粮、有机蔬菜为主的产业链条,沁源县形成以马铃薯、肉驴养殖加工为主的产业链条,全市贫困县龙头企业可吸纳贫困劳动力约1万人。

  壶关县的山西紫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为发展模式,坚持对农户实行“两供一保三统一”,两供即提供菌种菌包、提供技术,一保即保护价收购,三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营销,彻底解决了以往农业产业一调就多、一多就赔、一赔就垮的问题,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主导产业食用菌大棚发展到1万余个,直接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600余个,其中贫困农民700余个,在奶牛养殖、牧草种植、林果种植、食用菌开发、花椒芽菜开发等方面共带动近9000户35000多名农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其中贫困农户占到1000余户,贫困人口3500余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

  位于沁县的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实行“公司+基地+种植大户(农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实行实行“五统一”(统一地块标准、种植品种、技术规程、配方施肥、订单收购)模式,提供“五免费”服务。与1.5万户农户签订沁州黄谷子订单合同,订单种植面积达到4.4万亩,年可产优质沁州黄谷子10263吨,按照国家保护价和企业承诺收购价3.8元计算,订单农户每斤谷子比市场价高1元钱,每亩谷子增收500元。全县沁州黄谷子订单农户达到1.5万户,户均收入达到5500元。

  六是加大对贫困县发展中药材产业支持力度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认为中药材产业投资小,见效快,前景好,是适宜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的特色农业脱贫产业。因此,我们加大对贫困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力度,平顺县争取中央一县一业项目资金达740万元;5个贫困县争取到中药材退耕还林项目资金545.5万元,省级财政支农中药材项目资金1230万元;市级财政每年都要拿出资金对中药材龙头企业进行贷款贴息补贴。各贫困县也对中药材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如平顺县对中药材种植先进乡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共奖励资金50余万元;壶关县对集中连片达50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村,每亩资助100元;沁源县拿出160万元购进连翘苗400万株,免费发放到种植户手中。2013年以来,省、市、县三级用于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已达到4100万元。全市中药材产业在五个贫困县共有1万余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长治市振东集团采取“公司+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户联保+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贫困户的增收。在平顺县投资5.5亿打造5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覆盖全县12个乡镇,栽植品种73种,直接带动78个贫困村,带动贫困户2300余户,户均增收1000元左右。 在武乡县种植中药材(流转、预付)3354.38亩,带动1000农户增收。在沁县种植中药材(流转、预付)3402亩,带动1200农户增收。在沁源县种植中药材(流转、预付)5080亩,带动2000农户增收。

  七是全力发挥一村一品引领带动作用

  特色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一村一品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发展村品经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2011—2015年,我市共发展一村一品建设项目1109个,其中壶关、平顺、武乡、沁县4个贫困县共有408个,占全市一村一品村的36.8%。此外,我们按照“一村一品一社”的思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开展互帮互助。引进推广了20多个主导品种和10余项农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全市带动“一村一品”发展的合作社达到7300多家,覆盖了80%以上的行政村和27%的农户。以省级贫困县沁县为例,沁州黄谷子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总产量达到1250万公斤,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国家级贫困县平顺县中药材种植加工龙头企业达到8家,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65家,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28万亩,贫困人口通过种植中药材,人均增收达7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4.9%。

  同时,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工程,带动“一村一品”发展。以实施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为契机,突出抓好规模化发展和集团化经营,重点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全市共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8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3个,省级龙头企业11个,市级龙头企业107个。“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共赢模式基本形成。

  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助力贫困地区人才培养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必须有人才支撑,我们坚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特色产业扶贫相结合,与提高贫困人口农业生产技能相结合,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不同周期进行应时培训;围绕贫困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目前,我们已按照程序规范,组织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培训机构和任务申报,落实市级专项补助资金45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407.232万元,联合市财政局制定印发了《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8月5日在山西潞玉种业公司召开了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启动会议,9月6日在长治县神农专业合作社举办了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培训班。目前,全市已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30人,其中5个贫困县已完成1174人,占已完成任务数的57.8%。

  此外,向贫困县、贫困村倾斜,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重点依托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示范项目、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巩固退耕还林农民培训项目以及其他农业重点项目,以各级农委、农广校、农技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职业院校等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重点,以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社会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补充,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进村入户、进企入园,开展了手把手、面对面的农业科技培训,先后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乡土人才1000余人,培育了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0余个。

  九是农村电子商务拓宽贫困地区增收渠道

  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不仅对传统农业产业的提升改造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2015年,我市以“互联网+”思维为引导,采取多项措施,打出“组合拳”,大力推进农产品销售网络、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有力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据初步统计,2015年我市电子商务企业达到113家,开展电子商务个体工商户近800家,网络零售额达5亿元。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

  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在2013年11月与阿里巴巴签订了以销售山西农产品为主的“阿里巴巴太行山农产品专业市场”网上交易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有217家企业入驻电商平台,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为主,交易品种1230种,日访客户5600人次,年交易额达到240万元,主要销售我省的红枣、小杂粮、老陈醋等产品。武乡县紧抓创建“电商示范县”契机,通过建立县电商协会,对农村电商服务点建设、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以及规模以上农村电商企业等多方面进行奖励,有效带动了农村电商发展。武乡县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黑花生、小杂粮等产品年网上销售额达到200万元;武乡县农家老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带动贫困农户发展小米、小杂粮网上销售,年销售额达到400万元。依托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逐步打造农村物流体系、农村本地农特产品的外销平台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广泛带动广大农民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中,带动了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