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湖北恩施州产业扶贫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23  来源:新农网
摘要:摘要:为探索恩施山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路,找准脱贫致富新路径,在学业期间,采取进村入户访民情,田间地头查看产业发展现状,入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大户等集体经济组织座谈,到农贸市场了解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等方式,对恩施州农业产业发展及当前精准扶贫工作进行

  摘要:为探索恩施山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路,找准脱贫致富新路径,在学业期间,采取进村入户访民情,田间地头查看产业发展现状,入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大户等集体经济组织座谈,到农贸市场了解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等方式,对恩施州农业产业发展及当前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探究,初步摸清了产业发展的现状、贫困状况、扶贫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恩施州脱贫要着重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启示性的建议等。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个一批”工程的首要内容。笔者围绕产业扶贫主题,深入恩施州调研,走访了3个县市、6个乡镇的12个贫困村,走访农户、与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座谈,并听取了州、县产业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现将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恩施州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一)产业概况及贫困状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恩施州总人口406万,现有20.8万贫困户、65.72万贫困人口,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45.11亿。森林覆盖率达到63.1%,林木绿化率70.3%。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1、产业发展条件

  (1)地理条件。恩施州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惯称“八山半水分半田”。地貌以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型山地为主体,兼有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峡谷与溶蚀盆地,砂岩组成的低中山宽谷及山间红色盆地,海拔最高处巴东靠神农架主峰的大窝坑3032米,最低点为巴东长江边的红庙岭66.8米。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国土总面积2406026.47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3%。其中耕地面积454069.13公顷,占总面积的18.87%,园地面积55530.35公顷,占总面积的2.31%,林地面积1660585.19公顷,占总面积的69.02%,草地面积39651.32公顷,占总面积的1.6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74555.49公顷,占总面积的3.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1529.11公顷,占总面积的0.8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9590.00公顷,占总面积的1.65%,其他土地面积60515.89公顷,占总面积的2.52%。

  (2)气候条件。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内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适宜发展茶叶、柑桔、中药材、马铃薯、烟叶等特色产业和光伏发电扶贫产业。

  (3)动植物资源: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215科、900余属、3000余种植物和500多种陆生脊柱动物,其中有40余种植物和77种动物属于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适宜发展特色养殖和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经济作物。

  (4)水资源:恩施州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地区,雨量充沛,空气湿润,丰沛的地表径流同众多具有较大落差的深谷型河流相结合,构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09.31万千瓦,可开发蕴藏量349.1万千瓦,可开发装机近500万千瓦,是湖北省除宜昌以外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全州多年平均降水量1543.7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24.2亿立方米。全州河流众多,河长在5000米以上的河流382条,分属清江、乌江、洞庭湖、长江三峡区间南岸、三峡区间北岸等水系(酉水、溇水属于洞庭湖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100条,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有60条,除长江外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清江、溇水、酉水、唐崖河、马水河、忠建河、郁江、野三河、沿渡河等9条,全州有大于5平方公里河流400多条,水质良好,符合农业生产和人口安全用水。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15年,全州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1.4∶36.4∶42.1。生产总产值为67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66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9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69元。全州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6.1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6亿元。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45.11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67.39万吨;全年接待游客3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亿元。

  3、贫困现状:2013年,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77万户、107.97万人,占全省590万贫困人口的18.3%。2014年,全州减贫5.06万户、16.65万人,2015年全州预计减贫7.9万户、25.6万人。2015年底全州有20.8万户、65.72万贫困人口,其中,恩施市3.59万户、10.61万人,利川市4.56万户、14.3万人,建始县2.72万户、9万人,巴东县3.7万户、11.63万人,宣恩县1.45万户、4.38万人,咸丰县2.4万户、7.9万人,来凤县1.08万户、3.8万人,鹤峰县1.3万户、4万人。

  4、产业扶贫现状:全州现主要有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和大健康产业等七大产业链,可推动15.5万户、53.4万贫困人口逐步实现增收脱贫,持续对已经脱贫的42万人进行产业扶贫。

  全州共有23.76万户、78.47万人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目标。其中,恩施市35800户、106096人,利川市68600户、216000人,建始县31179户、108868人,巴东县35000户、125000人,宣恩县22543户、贫困户76623人。咸丰县21814户、78386人,来凤县12000户、40000人,鹤峰县10707户、33700人。

  (二)政策支持

  对照脱贫途径,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搬迁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等10项扶贫行动以及配套6个实施方案和细则,并将产业扶贫定位为整个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和主导。支持贫困对象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增加经济收入,按照“规划到村、项目到户、增收到人”的要求,对贫困对象选择适宜的种植养殖项目发展产业,采取“以奖代补”或种苗统一供应的方式给予直接奖补。

  (三)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来,恩施州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掀开了恩施绿色发展、加快发展、安全发展、开放发展新的一页。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增幅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3.1%,外贸出口增长12.7%,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8.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增幅居全省第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8%,增幅居全省第1位;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其他各项指标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与2010年相比,201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实现了翻番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居全省前3位。城镇化率由30.5%增加到40%。森林覆盖率达63.1%,林木绿化率达70.3%,县市城区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0天以上,被誉为中国最佳洗肺城市之一。相继成功举办了中国南方马铃薯大会、生态文化旅游节和两届中国硒博会,唐崖土司城遗址成功申遗,村医村教进班子、农民办事不出村、法律顾问进乡村“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方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介。相继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演艺交流会、中国南方马铃薯大会、生态文化旅游节和两届中国硒博会,唐崖土司城遗址成功申遗,村医村教进班子、农民办事不出村、法律顾问进乡村“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方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介。

  在全省率先实行精准扶贫“挂图作战”,制定出台了“三个考评办法”,对县市、乡镇的考核精准扶贫占70分,对州直单位加50分。放大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效应,给群众送出了“产业扶持、低保提标、医疗救助、教育扶持、就业促进、交通服务、安全饮水、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结对帮扶”等十个大礼包,大力推进“121”(一个主导产业,产业专业合作社和金融扶贫互助组织两个合作组织、一个龙头企业)特色产业扶贫模式,5年累计减贫76.2万人,居全省第1。

  以特色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农”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全州农业总产值年均增6.8%,农业增加值年均增6.3%。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6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省最大的烟叶、茶叶、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四大魔芋主产区、全国最大商品药材基地。农村公路通畅率、通达率分别达到82%、100%;基本实现通讯、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力“户户通”,行政村通光纤率为98.56%。

  (四)主要做法

  1、抓发展,增实力促脱贫。始终坚持“三州”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折腾,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懈怠,一心一意抓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与2010年相比,生产总值由351亿元增加到670亿元,年均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75.6亿元增加到176.7亿元,年均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44亿元增加到726亿元,年均增长24.3%;财政总收入由56亿元增加到132亿元,年均增长18.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6.1亿元增加到67.2亿元,年均增长20.8%;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由467亿元增加到1050亿元,年均增长17.6%,贷款余额由251亿元增加到659亿元,年均增长21.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565元增加到22198元,年均增长1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56元增加到7969元,年均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居全省前三位;减少贫困人口76.2万人,居全省第一。

  2、抓项目,强基础促脱贫。坚持打基础、管长远,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打牢脱贫基础。渝利铁路建成投入运营,宜万铁路开通动车,恩施迈入高铁时代。宜巴高速、恩来高速、恩黔高速建成通车,利万高速基本建成,恩建高速、黔张常铁路快速推进,宣鹤高速开工建设,“千公里”绿色生态旅游公路基本建成,“十二五”期间全州新建高速公路、铁路里程及投资量均居全省第一。恩施机场完成二期改扩建,成为国内重要的支线机场。湖北能源、三峡新能源、中广核利川风电项目建成投产,新增风电装机30万千瓦,鹤峰江坪河电站复工建设,利川杨东河水电站、巴东石柱河水电站等项目竣工投产,新增水电装机38万千瓦,光伏发电广泛推广使用。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实施,优化了电网结构,提高了供电质量。以“宽带恩施”为主的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提速,城市光纤入户率达80%,行政村通光纤率达98%,出口带宽达到250G,以4G为主体的移动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移动电话百人拥有率居全省第4位。完成“通畅工程”7646公里,100%的行政村通了沥青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了客车。完成了15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治理中小河流32条,解决了126万农村居民和32.8万农村师生的饮水难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3、抓产业,优结构促脱贫。按照建基地、培主体、强龙头、创品牌的思路,加快推进现代烟草、茶叶、畜牧、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信息等产业链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500万亩,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烟叶、茶叶、高山蔬菜示范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商品药材基地,辐射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食品、能源、烟草、药化、建材等支柱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83家增加到513家,各类市场主体由9万户增加到18.4万户。质量兴州步伐加快,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长友食品、三峡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富硒产业加快发展,建成了国家富硒产品质检中心,成立了州硒研究院,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首次召开中国南方马铃薯大会,“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等富硒农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世界硒都”已成为恩施州一张亮丽的发展名片。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形成了2家5A级景区、14家4A级景区的高等级景区集群,游客接待人数由1062万人次增加到3700万人次,年均增长28.3%;旅游综合收入由51亿元增加到250亿元,年均增长37.6%,生态文化旅游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唱响了旅游扶贫的进行曲。信息产业提速发展,浪潮集团落户恩施,利川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行,信息产业成为推动州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产业。大力培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业态,如巴东电商个体户李志橙收购农民的柑桔、土豆等土特产品在网上交易(其中贫困户50多户),年收入达500多万元,50多贫困户的土特色产品销售难问题被彻底解决。产业扶贫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和现代农业新理念。

  4、抓生态,美村庄带脱贫。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美丽恩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实施“山更青”工程。推进绿满荆楚、退耕还林还草、森林抚育、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植树造林2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60.4%提高到63.1%。大力实施“水更绿”工程。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基本建立,清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启动,其他主要河流保护与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大力实施“天更蓝”工程。全面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县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在300天以上。大力实施“土更净”工程。推进耕地酸化治理和国土整治工程,耕地保护得到加强,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大力实施“城乡更美”工程。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批特色乡镇、特色村庄。

  5、抓民生,增福址稳步脱贫。坚持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实行“挂图作战”,率先制定了精准扶贫考核办法,提高了精准扶贫考核权重,积极争取中直单位定点帮扶、“616”对口支援和省内部分市对口支援民族县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启动实施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一批教育建设项目,建设校舍182万平方米,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加快推进,“班班通”覆盖率达93%。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4700名,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考成绩连创新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了以州中心医院、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恩施市中心医院、来凤龙凤医疗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了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66个,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870个,补充县乡医疗卫生人员1048名。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4%,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5%。改造农村危房7.4万户。新增城镇就业20.4万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7万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1、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滞后。全州特色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小、育苗企业少、种苗供应不足,良种品种少,导致良种大多从外地调运,长途运输种苗易发热,根系受损,不易成活;有的良种引进后没经过试验示范直接大面积种植,多年后不挂果或推迟挂果时间等。如巴东的核桃、柑桔产业,由于本县没有良种繁育基地,在外地采购,现发展面积大,而结果面积少,核桃现有面积11万亩,挂果面积不到60%,柑桔现有面积11.5万亩,挂果面积只有55%左右。

  2、建管资金不足。已建柑橘、茶园、蔬菜、中药材等生产管理资金投入少。新建项目国家只对建园实施了苗木补助,建园后基本上没管护资金,施肥、中耕、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没有投入,重建轻管,效益低。柑橘、茶园等特色作物是多年生作物从种到收需2-3年,在此期间,农民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导致有的农民只种不管,贫困户就更不用说了,任其自然生长,标准化程度低,产量低、品质差,有的甚至荒废,浪费了投资,收效甚微。

  3、田间灌溉、排水设施弱而少。恩施州大部分农田是靠天收,无灌水设施。农作物在生长期,对雨水有严格要求,有的地方有水源无设施,有的地方有设施无水源,不能保证农作物因旱正常生长或成活。

  4、农机农艺化水平低。恩施八县市均为山区县市,地势陡,坡度大,不适宜大型农业机械耕种操作,小型机械也不配套,如茶叶采摘,机械化采摘水平低,人工采摘成本较高,销售难,利润低。

  5、规模化程度小。通过近几年的集中发展,我县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我县是山区,耕地资源零碎,中药材种植面积比较零散,药材种植分布凌乱,总体产量规模小、总量少,资源开发没有规模化、质量管理没有按照国家标准化进行、生产经营没有集约化,缺乏整体的发展规划,满足不了大药商、大企业的需求。所以在销售上处于销售原始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的延长也受到制约。

  6、名牌效应差。恩施州名贵中药材、茶叶、柑桔等农产品品种比较多,但产品研发没跟上,没有形成较好的名牌效应。如巴东玄参、巴东独活等地理标志商标已相继得得国家认证,其品抽独特,但目前没有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品包装水平差、宣传不够等,没有形成值高收益大,品种独俏的局面,没有发挥好品牌效应。

  (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严重薄弱。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组织普遍规模小,经营不善,实力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与农民利益联系不紧,农民很难从中获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处于就资源卖原料的状态,产品档次低,缺乏精深加工及高附加价产品,企业效益低,竞争力不强,经不起市场风险的考验;二是只注重生产不注重市场销售环节,市场对接存在严重短板,最终造成企业或合作社不按定单合同收购,或降价收购,或直接不收,企业亏种子成本,农民亏肥料、农药、劳动力等投资,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放弃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转为种植效益低的传统玉米、红薯等产业。三是有的合作社只是注册了,没有实质性地开展合作经营,带动力极弱。

  (三)生态农产品与其经济价值背离。绿色农产品①、无公害农产品②、有机食品③在种植过程中,不施或少施农药和化肥,按操作规程全程管理,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但产品成本比一般农产品高3-5倍,产量也较低,有的外形也不美,在销售过程中,真假产品混销,难以分辩,只有一部分产品能卖出好价格,获得较高经济价值,而大部分农产品只能按一般产品的价值出售,由于产量相对低,经济价值相应更低。如恩施的茶叶、柑桔大部分是绿色产品,自然生产在大山的中药材无污染,大部分是有机产品,但售价仍不能显现有机产品的应有的价值。

  (四)贫困地区主导产业难于调整。农民有发展的愿望,缺乏调整的胆量,参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不强。部分农民“怕”字当头,观念落后,观望心态强烈,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的影响大,一旦失败,将失掉本来就低的唯一的生存收入,全家一年的生计就会难以为继亏损包袱只能由农民一背到底,农户利益难以得到保障;一些乡镇、村没有对市场进行分析、细化、研究,而是轻信于企业和合作社,结果一些项目实施不力,赚足了农民先前的种子、农资等项目费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或不收,造成损失的永远只是农民;农村产业规划缺乏长远性,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产业化;产业难上规模,产业化进程缓慢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低,新产业调整,难度较大。

  三、产业扶贫的启示

  (一)产业扶贫是基础。产业扶贫在五个一批中的重要作用。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恩施州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开发绿色食品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要因地制宜,着力打造烟叶、茶叶、畜牧、药材、蔬菜等特色农业板块。首先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扎实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其次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把引进、培植龙头企业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来抓。其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模式,加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力度,发挥其在延伸、加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应有作用。例如茶产业是恩施的传统优势产业,生产栽培历史悠久。恩施拟定了茶叶产业链建设的实施方案,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重点品牌培育、茶文化产业发展、茶叶科技支撑等6个方面明确了茶叶产业链的重点。旨在通过从育种、种植、研发、加工、销售到文化推广的全产业链建设,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根据规划,到2017年恩施全州茶叶基地面积将达到130万亩,形成以绿茶为主,红茶、乌龙茶、黑茶共同发展的产品格局,整合“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利川宜红”等知名品牌,精深加工延伸到医药保健、食品、日用化工等领域,创建1—2个中国驰名商标;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80亿元,形成名副其实的“中国硒茶之都”。

  (二)产业扶贫的核心是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把农产品销售出去,提高农民收入,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大力培植管理强,实干真干的企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等组织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精准脱贫的主要措施。恩施州的“121”模式,利川飞强茶叶12854模式等,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发展。

  (三)一定要打好绿色、生态牌。绿色资源是恩施州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是恩施走向世界的名片,也必将成为世界走向恩施的理由。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全州下辖8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神秘的北纬30度线穿越全境,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山水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素有“世界硒都”、“华中药库”、“鄂西林海”和“土苗风情园”之美誉。全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共发现矿产地370余处,各类矿产75种,其中,煤、石煤、天然气、铁矿、磷矿、高岭土、石膏、硒、菊花石、石灰石等十种矿产储量,居全省第一位。硫铁矿、硅石储量分别位居全省二、三位。硒矿资源世界独有,被誉为“世界硒都”。中药品种多达2080余种,“鸡爪黄连”产量居全国前列,“板党”质地优良,“紫油厚朴”乃国家珍品。党参、当归、黄连、天麻、贝母、杜仲、厚朴、黄柏、丹皮、半夏、银花、百合、舌草等药材种类《本草纲目》所载还多,其品名数量,成交额在全省独占鰲头。特别是中国板党、湖北贝母、鸡爪黄连、紫油厚朴、窑归、天麻、丹皮、首乌、竹节参、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等数十种名贵中药材,量大质优,国内外久负盛名。州域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宜林面积广阔,共有宜林面积150.25万公顷,约占全州总面积的61.99%。全州有林地面积106.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8.4%。有215科、900余属、3000余种植物和500多种陆生脊柱动物,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水彬、珙桐、秃彬、巴东木莲、钟萼木,光叶珙桐、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等,约占全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90%。拥有利川星斗山、宣恩七姊妹山、鹤峰木林子、咸丰忠建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咸丰坪坝营、巴东铁厂荒国家森林公园。全州流域而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45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清江、酉水、沿渡河、溇水、唐岩河、郁江、忠建河(又名贡水河)、马水河、野三河,这9条河流在州境总长度1154公里,总流域面积21801平方公里。全州水资源总量为299.8亿立方米。岩溶发育强烈,暗河伏流多,地下水储量丰富,类型为裂隙岩溶水,储量64亿立方米,占全州水资源总量的21.4%。全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09万千瓦,可开发量349.1万千瓦。恩施州境内名胜纷呈,民族众多,风情独特,是湖北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好,民风民俗最独特的地区之一。恩施大峡谷气势磅礴,中外罕见;利川腾龙洞世界奇迹,卧龙吞江;咸丰坪坝营古树参天,杜鹃似火;巴东神农溪中外扬名等等。

  恩施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好的路径笔者认为,要以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兼顾“五个一批”中其它四个措施(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社会社会保障兜底),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打造全域旅游,与绿色生态产业深度融合,利用好优势资料,着力推出绿色、生态品牌,与市场巧妙对接,增加经济收入,形成完整可持续的经济链条,恩施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日可待!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