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湖南:转变生产经营观念 做强永州茶叶产业

发布时间:2017-06-13  来源:新农网
摘要:永州地处湘南丘陵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具有茶叶自然资源、文化底蕴、品种品质等独有的特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茶叶产业具有相当的规模。2016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茶叶投产面积7.36万亩,茶叶总产2892吨,产值4.3亿元,其中春茶总产2274吨,产值1.5亿元;

  永州地处湘南丘陵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具有茶叶自然资源、文化底蕴、品种品质等独有的特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茶叶产业具有相当的规模。2016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茶叶投产面积7.36万亩,茶叶总产2892吨,产值4.3亿元,其中春茶总产2274吨,产值1.5亿元;规模生产渐成气候。1000亩以上茶叶生产基地有13个,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有3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企业生产基地面积5.5万亩,茶叶加工厂房总面积6.07万m2,有茶叶加工生产线44条,年设计加工生产能力6705吨;形成了地方特色茶叶品牌。企业注册商标14个,创建了“百叠岭银毫”、“自然韵黑茶”、“香零烟雨”、“塔山婆婆茶”、“江华苦茶”、“七祖禅茶”、“九嶷”等10多个地方性品牌。

  但就整体而言,永州市整个茶叶产业还十分的弱小,发展举步维坚,主要表现在:

  1、生产模式粗放,不适应现代生产要求。表现为品种退化、树势老化、管理不到位。永州市茶树品种主要以地方群体种(如双牌野生茶、江华苦茶)为主,经过多年种植繁衍,品种退化现象较为严重,以江华苦茶为例,在省、市农业部门专家的指导下,曾经筛选出几十个江华苦茶的单株,但随着江华苦茶种质资源在长期繁衍中混杂,品种已出现大量退化、杂化现象,难以适应规模化种植、采摘和加工需要。同时,部分茶园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种植,树势衰老严重,效益不高,全市现有低产3.5万亩老茶园,约占全市茶园总面积近30%,这些老化茶树,鸡爪枝多,郁闭严重,树体营养缺乏,产量明显降低。即使是近年新建茶叶基地,也由于缺乏统一的种植标准和技术规程,基地建园基础差,建设水平低,设施配套不完善,培肥修剪投入少,管理措施不到位,树形树势不是很理想,难以达到标准化种植的要求。

  2、加工模式落后,没有与市场经济接轨。目前,永州市注册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有31家,其中,上规模、有科技含量的企业仅有2家,分别是湖南自然韵黑茶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南三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其它29家制茶企业属于生产规模不大,技术力量薄弱,厂房设备陈旧简陋,生产加工工艺较为落后的传统型加工作坊。以茶叶加工机械为例,全市仅有茶叶全自动生产线3条(黑茶、绿茶、红茶各一条),生产远远没有达到智能化、数控化要求,大部分还是半自动的加工机械,甚至有部分还停留在人工炒制茶叶的传统加工阶段,这种传统型加工作坊的加工模式,因其加工设备和技术的限制,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够稳定,难以形成大规模生产,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更无法形成知名品牌,其经济效益较低,资本积累难以实现,自我发展能力、融资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制约着该市茶叶的精深加工和增值空间的有效拓展。从目前发展现状看,这种传统加工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还将在一定时期长期存在,成为该市茶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

  3、销售模式传统,难以产生市场影响。永州市茶叶交易仍然是原始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缺乏一个专门的集茶叶销售、茶具经营、茶文化品鉴于一体的茶叶综合交易市场,这种传统的交易方式,就好比深宅中的大家闺秀,空有美貌无人知,媒人来一次是一次,迟滞了该市茶叶向外界的传播发展速度。茶业发展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实现,要求一定规模的市场交易活动来推动,需要一个龙头来带动整合市场资源,形成数量上的优势、品质上的特色、销售渠道的统一来带动发展。而永州市茶业原始的交易方式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需要创新传统的经营销售模式。

  4、品质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传统的生产模式和作坊式的加工,有一不可避免的质量缺陷,即生产原料品质的不确定性和加工生产技术凭经验的多,不同批次的产品品质不能做到一致。同时产品的 “三品一标”没有落实到位,等级化概念不明确,不能满足市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认同度不高,因而限制了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和销售。全市31家茶叶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中,仅有5家进行了无公害认证,2家进行了绿色认证,4家进行了有机认证,仅有江华苦茶注册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部分还处于建园初期,产品质量安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质量的需求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是对茶叶产品的基本要求,可以这么说,“三品一标”已是茶叶市场营销的通行证。同时,茶产品无等级之分,只有商品名的不同,直接给人以质量管理不够到位的印象。

  5、市场良莠不齐,无序竞争问题突出。全市茶叶生产加工还多停留在“礼品茶”、“参评茶”生产阶段,产品数量少,对消费者影响极为有限,至今尚无一个在国内、省内叫得响的茶叶品牌,缺乏一个全市统一的茶叶公用品牌,没有形成一个明显的市场公认的卖点。同时,由于永州市茶叶销售市场无统一的行业规范,无序的市场秩序成为各茶叶地方品牌的隐患。一些中小企业不考虑市场和客户的稳定性,质量等次不分级,价格虚高,产品包装仿名牌,劣酒装好瓶,破坏了地方品牌形象等等。

  要解决以上茶业发展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茶叶工作者及相关茶叶企业、合作社,积极调整和转变茶叶生产经营的思路和观念,让永州茶叶走出去,让更多的消费者、经营者了解永州茶叶。

  首先,要由以数量和产量为中心的传统经济转变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上来。传统的生产加工模式,就生产论生产的多,重种植、轻培管,重生产、轻市场,社会追求的是一种解决温饱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由单纯的解决温饱问题向求质量、求安全的方向转变,传统的生产加工因其生产、加工工艺简单粗放,原料、感观、品质等都很难保持稳定,因而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此,需要转变观念,重视永州市茶叶种植技术规程和统一的茶类加工技术规程的制定,明确环境生产条件、种植方式、病虫害防控和五项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要进一步细化各茶类配套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参数控制等技术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时,要把握市场动向和不同消费群体(特别是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品多样化,创新茶叶加工方式和包装形式,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其次,要由小打小闹式纯产品营销转变到集茶产品、茶具、茶文化乃至茶生活于一体的整体营销上来。茶叶,不单纯是一种产品,其附带了对茶具的必然需求,蕴含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积淀,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因此,茶叶的营销不单单是产品的营销,更是文化和生活理念的经营,是一个整体营销问题,需从思想认识上来一个大的转变。为此,首先要努力争取建好一个现代茶叶产品交易市场。争取在中心城区建设一个专门从事茶叶产品、相关配套茶具、展示茶文化、多功能配套的茶叶集散交易市场。其次,出好一张文化牌。永州茶叶文化璀璨,江华有古老的瑶茶文化、双牌有美丽的塔山婆婆茶传说、零陵有柳宗元、徐霞客等名士的茶之缘等等,可供深入挖掘的文化要素不枚胜举,完全可以把这些点状的元素串成一条线,讲好永州茶叶故事,让大众更深刻了解永州茶叶,喜爱永州茶叶文化,宣传永州茶产业。再有,要织好一张网。由市茶业协会牵头,建设一个永州茶叶专门网站,宣传推介永州茶叶。同时,发展互联网茶叶,鼓励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在淘宝、天猫等国内知名网购平台开设专卖店,鼓励市内茶楼茶行销售本地茶叶,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在国内大中型城市、高铁站建设茶叶生活馆。实现线上线下双腿走路,在售出茶产品的同时,输出永州茶文化,让大众体验茶生活。

  第三,要从各自为战的生产经营形式转变为龙头带动下集团发展方式。茶叶企业应当跳出传统的生产模式与经营理念的束缚,要摈弃那种老死不相往来,满足于经营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的观念,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永州市茶叶企业应打破部门、地区和经济成分的界线,发挥市茶业协会平台作用,加强各会员沟通交流,统一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标准,统一对外营销,促进全市茶叶企业抱团发展,鼓励规模龙头企业收购小企业或合作社基地,促成企业强强联合,组建永州茶业集团,最终实现市内茶企集团化发展。

  第四,要由我行我素的自行管理转变为迎合市场发展的行业管理。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是茶产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永州市各茶企普遍规模较小,普遍是封闭式的自我生产经营和管理,因缺少社会的参与和监督,透明度不高,社会认同感低。由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难免在市场竞争中会采取互相诋毁,甚至十分卑劣的手段抢客户、抢市场,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而混乱,因此有必要加大市场规范力度,形成一个统一、有序、有生命力的市场。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市茶业协会市场管理员的作用,从市场机制入手,通过制定一系列行业公约,整合有效的茶叶资源,规范行业行为,理顺竞争秩序,做好行业自律,加强市场企业间的协调、监督、协作、宣传等工作,共同推动全市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