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保护湟鱼 保护青海湖——青海省农牧部门青海湖裸鲤保护综述

发布时间:2017-09-12  来源:新农网
摘要: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3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青海湖裸鲤处于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核心地位。1964年被水产部列为我国重要或名贵水生动物,1979年被国务院发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列为保护对象,200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3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青海湖裸鲤处于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核心地位。1964年被水产部列为我国重要或名贵水生动物,1979年被国务院发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列为保护对象,2004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物种。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中唯一的水生经济动物,俗称“湟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湟鱼在咸水和淡水均能生长,每年4~7月行溯河产卵,受流水刺激使其性腺发育成熟,在砾石河滩处产沉性卵,繁殖力低,耐寒冷、耐盐碱。一般栖息于水的中下层,杂食性。生长缓慢,每10年大约增重0.5公斤(据近年来的资料统计分析每8~10年生长0.5公斤)。裸鲤的繁殖力也比较低,其绝对怀卵量在6912—35189粒之间,相对怀卵量在24—38粒/g之间。


  上世纪50年代末是青海湖裸鲤资源开发初期,原始资源蕴藏量为32万吨,青海湖作为青海省最重要的渔业基地,为青海人民度过“三年自然灾害”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此后无序化的捕捞,80年代后,青海湖裸鲤资源严重衰退。自1982年起,青海省人民1212采取封湖育鱼、渔政执法、人工增殖放流等有效措施,对青海湖裸鲤资源进行保护。


  为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修复青海湖受损的渔业生态环境,从1982年开始,省1212分别实施了3次2年到7年不等的封湖育鱼限量捕捞措施。第一次1982年11月至1984年11月,限产捕捞4000吨;第二次1986年11月至1989年11月,限产捕捞2000吨;第三次1994年12月至2000年12月,限产捕捞700吨。对青海湖实施了为期12年的阶段性封湖育鱼。但育鱼效果不明显;第四次2001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省1212决定第四次封湖育鱼,零捕捞政策;第五次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省1212决定第五次封湖育鱼,零捕捞政策。


  与此同时,采取工程措施,积极开展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放流。1997年,在青海湖沙柳河畔建立青海湖裸鲤人工放流站,1999年-2001年放流青海湖裸鲤“水花鱼苗”近700万尾。2003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原青海省鱼类原种良种场和青海湖裸鲤人工放流站合并组建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担负青海湖裸鲤资源的救护、原种保存、增殖放流及人工救护、种质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针对放流的“水花鱼苗”成活率低的问题,2004年开始,利用国家级青海湖裸鲤原种场设施,开展一龄大规格鱼种培育工作,有效提高了放流鱼种成活率;2014年,省人民1212投资1500万元在青海湖裸鲤中心场区内新建5600平方米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年培育大规格鱼种400万尾,与18口池塘配合年增殖放流大规格鱼种达1100万尾;2015年,根据省人民1212的部署,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12000平方米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1座、新建布哈河黑马河增殖实验站、改扩建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项目将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年增殖放流青海湖一龄大规格鱼种将达到2000万尾。


  经过近20年的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效益显著。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放流对有效恢复青海湖裸鲤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02年以来,已累计放流入湖青海湖裸鲤一龄大规格鱼种10478万尾,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由2002年的0.26万吨恢复至2016年的7.08万吨,其中人工增殖放流的贡献率达到23%。


  社会效益显著。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参与面进一步扩大,成为刚察县人民1212观鱼放生节的主要内容,对促进当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旅游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救护手段更加多样。形成了青海湖裸鲤洄游期间的水情预测预报机制,设计了沙柳河过鱼通道,拓展裸鲤产卵场面积1400平方公里。形成了青海湖裸鲤资源、水体理化因子、水生生物长期监测机制,疏浚河道,建成过鱼通道7座、湟鱼家园2处,拓展了产卵场,洱海保种亲鱼60000组。


  科研成果丰硕。授权发明专利6项、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9项、出版专著4部、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3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青海湖裸鲤处于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核心地位。1964年被水产部列为我国重要或名贵水生动物,1979年被国务院发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列为保护对象,2004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物种。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中唯一的水生经济动物,俗称“湟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湟鱼在咸水和淡水均能生长,每年4~7月行溯河产卵,受流水刺激使其性腺发育成熟,在砾石河滩处产沉性卵,繁殖力低,耐寒冷、耐盐碱。一般栖息于水的中下层,杂食性。生长缓慢,每10年大约增重0.5公斤(据近年来的资料统计分析每8~10年生长0.5公斤)。裸鲤的繁殖力也比较低,其绝对怀卵量在6912—35189粒之间,相对怀卵量在24—38粒/g之间。


  上世纪50年代末是青海湖裸鲤资源开发初期,原始资源蕴藏量为32万吨,青海湖作为青海省最重要的渔业基地,为青海人民度过“三年自然灾害”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此后无序化的捕捞,80年代后,青海湖裸鲤资源严重衰退。自1982年起,青海省人民1212采取封湖育鱼、渔政执法、人工增殖放流等有效措施,对青海湖裸鲤资源进行保护。


  为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修复青海湖受损的渔业生态环境,从1982年开始,省1212分别实施了3次2年到7年不等的封湖育鱼限量捕捞措施。第一次1982年11月至1984年11月,限产捕捞4000吨;第二次1986年11月至1989年11月,限产捕捞2000吨;第三次1994年12月至2000年12月,限产捕捞700吨。对青海湖实施了为期12年的阶段性封湖育鱼。但育鱼效果不明显;第四次2001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省1212决定第四次封湖育鱼,零捕捞政策;第五次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省1212决定第五次封湖育鱼,零捕捞政策。


  与此同时,采取工程措施,积极开展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放流。1997年,在青海湖沙柳河畔建立青海湖裸鲤人工放流站,1999年-2001年放流青海湖裸鲤“水花鱼苗”近700万尾。2003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原青海省鱼类原种良种场和青海湖裸鲤人工放流站合并组建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担负青海湖裸鲤资源的救护、原种保存、增殖放流及人工救护、种质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针对放流的“水花鱼苗”成活率低的问题,2004年开始,利用国家级青海湖裸鲤原种场设施,开展一龄大规格鱼种培育工作,有效提高了放流鱼种成活率;2014年,省人民1212投资1500万元在青海湖裸鲤中心场区内新建5600平方米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年培育大规格鱼种400万尾,与18口池塘配合年增殖放流大规格鱼种达1100万尾;2015年,根据省人民1212的部署,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12000平方米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1座、新建布哈河黑马河增殖实验站、改扩建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项目将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年增殖放流青海湖一龄大规格鱼种将达到2000万尾。


  经过近20年的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效益显著。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放流对有效恢复青海湖裸鲤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02年以来,已累计放流入湖青海湖裸鲤一龄大规格鱼种10478万尾,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由2002年的0.26万吨恢复至2016年的7.08万吨,其中人工增殖放流的贡献率达到23%。


  社会效益显著。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参与面进一步扩大,成为刚察县人民1212观鱼放生节的主要内容,对促进当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旅游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救护手段更加多样。形成了青海湖裸鲤洄游期间的水情预测预报机制,设计了沙柳河过鱼通道,拓展裸鲤产卵场面积1400平方公里。形成了青海湖裸鲤资源、水体理化因子、水生生物长期监测机制,疏浚河道,建成过鱼通道7座、湟鱼家园2处,拓展了产卵场,洱海保种亲鱼60000组。


  科研成果丰硕。授权发明专利6项、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9项、出版专著4部、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3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青海湖裸鲤处于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核心地位。1964年被水产部列为我国重要或名贵水生动物,1979年被国务院发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列为保护对象,2004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物种。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中唯一的水生经济动物,俗称“湟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湟鱼在咸水和淡水均能生长,每年4~7月行溯河产卵,受流水刺激使其性腺发育成熟,在砾石河滩处产沉性卵,繁殖力低,耐寒冷、耐盐碱。一般栖息于水的中下层,杂食性。生长缓慢,每10年大约增重0.5公斤(据近年来的资料统计分析每8~10年生长0.5公斤)。裸鲤的繁殖力也比较低,其绝对怀卵量在6912—35189粒之间,相对怀卵量在24—38粒/g之间。


  上世纪50年代末是青海湖裸鲤资源开发初期,原始资源蕴藏量为32万吨,青海湖作为青海省最重要的渔业基地,为青海人民度过“三年自然灾害”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此后无序化的捕捞,80年代后,青海湖裸鲤资源严重衰退。自1982年起,青海省人民1212采取封湖育鱼、渔政执法、人工增殖放流等有效措施,对青海湖裸鲤资源进行保护。


  为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修复青海湖受损的渔业生态环境,从1982年开始,省1212分别实施了3次2年到7年不等的封湖育鱼限量捕捞措施。第一次1982年11月至1984年11月,限产捕捞4000吨;第二次1986年11月至1989年11月,限产捕捞2000吨;第三次1994年12月至2000年12月,限产捕捞700吨。对青海湖实施了为期12年的阶段性封湖育鱼。但育鱼效果不明显;第四次2001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省1212决定第四次封湖育鱼,零捕捞政策;第五次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省1212决定第五次封湖育鱼,零捕捞政策。


  与此同时,采取工程措施,积极开展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放流。1997年,在青海湖沙柳河畔建立青海湖裸鲤人工放流站,1999年-2001年放流青海湖裸鲤“水花鱼苗”近700万尾。2003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原青海省鱼类原种良种场和青海湖裸鲤人工放流站合并组建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担负青海湖裸鲤资源的救护、原种保存、增殖放流及人工救护、种质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针对放流的“水花鱼苗”成活率低的问题,2004年开始,利用国家级青海湖裸鲤原种场设施,开展一龄大规格鱼种培育工作,有效提高了放流鱼种成活率;2014年,省人民1212投资1500万元在青海湖裸鲤中心场区内新建5600平方米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年培育大规格鱼种400万尾,与18口池塘配合年增殖放流大规格鱼种达1100万尾;2015年,根据省人民1212的部署,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12000平方米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1座、新建布哈河黑马河增殖实验站、改扩建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项目将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年增殖放流青海湖一龄大规格鱼种将达到2000万尾。


  经过近20年的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效益显著。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放流对有效恢复青海湖裸鲤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02年以来,已累计放流入湖青海湖裸鲤一龄大规格鱼种10478万尾,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由2002年的0.26万吨恢复至2016年的7.08万吨,其中人工增殖放流的贡献率达到23%。


  社会效益显著。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参与面进一步扩大,成为刚察县人民1212观鱼放生节的主要内容,对促进当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旅游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救护手段更加多样。形成了青海湖裸鲤洄游期间的水情预测预报机制,设计了沙柳河过鱼通道,拓展裸鲤产卵场面积1400平方公里。形成了青海湖裸鲤资源、水体理化因子、水生生物长期监测机制,疏浚河道,建成过鱼通道7座、湟鱼家园2处,拓展了产卵场,洱海保种亲鱼60000组。


  科研成果丰硕。授权发明专利6项、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9项、出版专著4部、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


打印 责任编辑:文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