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安徽农大教授胡承霖:田野当黑板 麦地当课堂

发布时间:2011-04-12  来源:农民日报
摘要:为了争取时间多看一些点,胡承霖几乎每次都赶6点钟的早班车。这样他就得天不亮起床,然后带着手电筒赶往汽车站。坐的次数多了,司机和售票员渐渐跟他熟络了。当知道这个老人是帮他们本地农民致富的,都钦佩不已,即使他最后一个上车,也会在前排给他留个好位置。

“越是气候不好,咱们搞农业技术的越是要下到田里去。风不调,雨不顺,正是需要技术的时候。”胡承霖每年抓十几个示范点,带动一大片。然后再换点,再带动。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冰天雪地,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皖北的小麦田。他以常人少有的热情和毅力,全心投入到他热爱的事业之中。

 

八十岁的年龄,四十岁的干劲

 

胡承霖指导的蚌埠、亳州、涡阳、蒙城等市县任何一个攻关示范点,离省城合肥都有几百公里的路程。每次下乡示范指导、讲课培训,省里有关部门和安徽农业大学都主动要给他派车,但是胡承霖从没有接受过。他说:“一个人坐着小车下去,还要有一个专职驾驶员,兴师动众的,没有必要,我坐长途汽车下去简单省事。”

为了争取时间多看一些点,胡承霖几乎每次都赶6点钟的早班车。这样他就得天不亮起床,然后带着手电筒赶往汽车站。坐的次数多了,司机和售票员渐渐跟他熟络了。当知道这个老人是帮他们本地农民致富的,都钦佩不已,即使他最后一个上车,也会在前排给他留个好位置。

一般情况下,胡承霖要颠簸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有时遇到半路搭车载客的情况,时间就更长。因此,每次出发前他都往手提包里放一些饼干、鸡蛋等干粮,如果错过饭点,他便就着车上提供的热水吃“午饭”。当地农口干部很多都是胡承霖的学生,听说他来都想等他吃饭,但他从来不愿给大家添麻烦。

在人们的眼里,像他这样一个全国一流的小麦栽培教学和科研专家,应该享受较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但他从来不摆专家的架子,不管到哪里,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事情干好。出差:一张车票来,一张车票走;就餐:不吸烟不喝酒,一顿饭两三个菜;住宿:要求也很低,每次都捡便宜的旅店住。涡阳县住宿条件差,但他恰恰去的次数最多。一次,他去亳州进行高产攻关技术指导,有关部门将他安排在一家条件舒适的大酒店。当得知一晚房费要200多元,他立即要求搬走,最后,接待单位将他安排在了农技中心招待所住宿。

“在高产攻关活动中,胡老师有‘三盯’不放松。一是盯住技术不放,从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种量、播种行距等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把关,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位;二是盯住人不放,主要针对技术骨干和种粮大户等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培训指导;三是盯住时间不放,在小麦生产的关键季节、关键环节,胡老师总会不请自来,及时出现在田头。”涡阳县农委副主任柴从波说。

“我们这块高产创建示范田,记不得胡老师来过多少次了。去年9月,天气炎热,胡老师来进行土壤监测,看什么时候收玉米最合适,可以为小麦腾茬。他在玉米地里穿来穿去,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村民都觉得他不像教授,更像农民。”利辛县望疃镇汪大村村支书王允波随手从田里拔起一棵麦苗,回过头来对记者说,今年这样大旱,要不是胡老师的指导,还不知道苗子长成啥样呢!

“我们这每块地的品种、播量、田管,他都了如指掌,哪块地长得好坏、分蘖情况如何他也清楚得很。”涡阳县城东镇盛庄村书记盛成山说,“胡老师岁数那么大,工资收入也不低,大冬天那么冷,他一趟趟地来地里遭罪,他图啥呀?”

他图啥?“如果不是关心国家粮食安全,不是对农业和农民有深厚感情,一个80多岁的老人,哪来这么大的干劲!”柴从波一语道出了胡承霖的动力来源。

“搞了一辈子粮食,我的一切都要和小麦增产、农业丰收绑在一起”

亳州市农科所副所长刘为民向记者介绍,胡承霖下乡常用的手提包里,除了手电筒、干粮外,常备的还有一把小铲子和一个很厚的旧电话本,小铲子方便他随时随地查看土壤墒情、麦苗根系。蓝色的电话本用得已经很破旧了,上面密密麻麻记了几百个农民的电话和地址。这些农民都是因为遇到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曾向他求教过的。每次胡教授给这些农民开出“药方”后,接着就跟他们索要电话和地址,回到合肥后,隔三差五就给这些农民打电话询问情况,要是实在忙不过来,他也会叮嘱地方农技人员代为了解情况。

“胡老师对小麦生产有感情、有热情,更有一股子使不完的闯劲。有时候我们年轻人都不敢想的事,他敢想,我们觉得不可能的事他去做并把它变为现实。”一直和胡承霖一起搞小麦高产攻关的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说,“宿州夹沟农场小麦亩产达到1204斤时,我们当时都觉得产量已经很高了。但他不满足,提出要搞万亩示范田,结果均产达到1280斤,2010年达1400多斤。这个产量大家觉得很好了,可他又提出要在涡阳搞‘千斤县’。这是我们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因为‘千斤县’在这个纬度上从来没有过。现在‘千斤县’搞成了,他又提出要搞‘千斤市’……”

在亳州搞“千斤市”的决定,产生于2010年3月,省里在涡阳召开小麦田管会议。当时安徽正大力推动皖江工业区、沿江城市工业带的建设,这个话题也成为饭桌上大家谈论的一个热点。胡承霖把话题一转,问亳州市委书记方春明:“如果今年涡阳‘千斤县’ 实现了,明年搞‘千斤市’怎么样?”胡承霖的想法一出,立刻得到了方春明的响应。如今,“千斤市”的计划已经出炉,计划2013年实现目标。

在亳州市下辖的涡阳、利辛、蒙城、谯城4县区中,利辛县的小麦生产基础相对差些,离亩产千斤还差102斤。去年秋种前,胡承霖专门跑到利辛去做培训动员,当时参加培训的包括县委书记、县长在内的村以上干部和农技人员共500多人,政府礼堂坐不下那么多人,为了搞好培训,县里特地包了大戏院听胡教授讲课。

几年来,胡承霖累计为各地培训小麦技术骨干2800余人次,为农民群众举办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80多场次。在秋播、春管、夏收的关键时节,他还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不间断地向农民朋友宣讲技术要领。

胡承霖清晰地记得回良玉副总理在蒙城县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点考察时,对他说的话:“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主要靠提高单产,要提高单产必须依靠科技,依靠科技就要依靠你们科技专家。谢谢你,你为粮食生产为农民增收,做出了大贡献。”

胡承霖更记得60年前,在鲜艳的党旗前举起右手的那个神圣时刻:“我要兑现入党时的承诺,虽然退休了,但是党员不退休!搞了一辈子粮食,我的一切都和小麦增产、农业丰收绑在一起了。”

“一辈子跟小麦打交道,离开麦田我一身不自在”

正是有了立足岗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国家粮食安全奋斗终身的决心,胡承霖的心始终和农民在一起,始终和田里的小麦在一起。

胡承霖的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定居,多年来一直希望他到国外安度晚年,但他说:“我一辈子跟小麦打交道,离开小麦田我一身不自在。我的身体还很好,愿意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多做点实事。”

1997年赴美探亲,是他仅有的一次美国之行。他说:“两个女儿都很孝顺,外孙也入了美国籍。我老伴有时会去看看,我去过一次,在那边没有事情做,急死了,当时惦记正在进行的‘吨粮田’增产计划,签证没有到期我就提前跑回来了。”

对胡承霖来说,他的生活就是以麦子为中心,其他都显得不重要。老伴也知道他这个性格,给予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2009年中秋节,省里在涡阳县召开会议,研究布置秋种工作。当时他的女儿、女婿刚好回国探亲准备到合肥过中秋节,胡承霖毅然放弃了一家人团聚的机会,照例起早乘车赶往涡阳。

会议结束后,胡承霖又留下来看几个示范点的秋种准备工作。在涡阳的每一天,胡教授都会接到老伴的电话,想让他尽快回家和女儿、女婿见个面。10月8日,胡教授的爱人打电话哽咽着说:“你如果再不回家,女儿、女婿就要回国了,下次见面还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年……”

由于注意锻炼,又长期在农村一线奔波,胡承霖身体很好且很少生病。82年来,他仅在2007年 5月住过一次医院。当时省科技厅搞“粮丰工程”,请他做顾问,从5月4日开始,他便和年轻专家一起去七八个县挨个测产,连续工作了五六天,节奏很快,接下来又到阜阳、蚌埠、滁州等地参加省农委组织的品种展示现场会,现场会结束后,他又开始在各地进行高产验收,这期间没有休息一天。5月27日回到合肥

参加学校统一体检,发现他的转氨酶比正常指标高出10多倍。医生建议他立即住院,进行全面诊断。而当时正值“龙口夺粮”的当口上,胡承霖又是高产创建验收组组长,“验收测产是件严肃的事情,要将水分、杂质都去掉,小麦产量究竟有多少,要有科学的数据。”为了防止不科学、不严谨、不严格的情况发生,胡承霖打定主意必须场场到,看病的事被放到了一边。

就这样,虽然身体已感不适,但胡承霖还是默默地回到田里,没让任何人知道。坚持测产完成后,胡教授感到实在难受,回到合肥便到医院检查,一验血转氨酶指标已经升到600多。给他看病的医生吓了一跳,随即安排他住院。经确诊,胡教授因劳累过度得了急性肝损伤。他的学生、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建看望他时,第一句话就说:“胡老师,您这个病是为我们累出来的。”

胡承霖这一病,医生说至少需要住院三个月。即使在病床上,他心里想的仍然是一组组小麦生产的数据,召集专家组成员们开会,探讨的依旧是如何实现高产高产再高产的目标。因为惦记省里还有个小麦专家组会,会上他还要做汇报,没有住满一个月他就提前出院了。

最近,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去五年安徽粮食总产净增100亿斤,其中小麦增产幅度最大,占同期全国小麦增产总量的1/4。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比上年增长17.3%,增幅位居中部省份第一。胡承霖同志功不可没,他为提高安徽粮食产量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楷模。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