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北京假日延庆农家挥镰忙

发布时间:2013-10-11  来源: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摘要:“十一”长假适逢丰收时节,当许多市民走出家门度假休闲时,农民却忙着走进田间,收获一年劳作的果实。在外工作的儿女,假日里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忙活收秋,妫川田野里奏响了“十一”丰收曲。 全家齐上阵 9月28日,沈家营镇八里店村卫红茹家开了个家庭会议,盘算着

  “十一”长假适逢丰收时节,当许多市民走出家门度假休闲时,农民却忙着走进田间,收获一年劳作的果实。在外工作的儿女,假日里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忙活收秋,妫川田野里奏响了“十一”丰收曲。

  全家齐上阵

  9月28日,沈家营镇八里店村卫红茹家开了个家庭会议,盘算着今年“十一”收玉米的事儿。“29号你们都休息,咱们先把棒子砍了。看看你们哪天不值班,咱们剥棒子。”卫红茹今年52岁,丈夫和儿女都在县城上班,她除了帮女儿带孩子外,还打理着家里的两亩地。了解了丈夫和儿女们的值班时间,卫红茹开始分配任务:“咱们2号剥棒子。留一人看孩子,其他人都去。”

  9月29日早上六点,卫红茹和丈夫拿上镰刀,骑自行车先到了村北头的玉米地。“平时孩子们上班挺累的,难得休息,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儿。”卫红茹对丈夫说。

  七点半,儿女拿着水和干粮来到地里,卫红茹和丈夫的身后已经铺满了十几米砍倒的玉米秸秆。“妈,走的时候也不喊我们一声。您歇会儿,喝口水吧。”女婿一边不好意思地说,一边赶紧拿起镰刀帮忙。卫红茹夫妇摘下被露水打湿的手套,坐在砍倒的玉米秸秆上喝水休息。人多力量大,上午11点半,两亩玉米被全部砍倒。

  10月2日,除了卫红茹的女儿在家照看孩子外,她的丈夫、儿子、女婿齐上阵剥玉米。习惯了坐办公室的年轻人,干活的耐力明显要比父辈差很多,不时地起身活动筋骨。上午的时光在汗水和说笑中逝去,留下的是一堆堆金黄的玉米。午饭后,卫红茹用三轮车把散落在地里的玉米拉回了家,装进了囤里。丰收的田野里,金黄的玉米成为卫红茹家幸福的符号。

  记者也收秋

  10月3日,本报记者夏超完成了单位分配的采访任务后,立即赶回大榆树镇大泥河村的父母家,准备第二天帮父母收玉米,这也是他每年“十一”的“必修课”。

  夏超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县城工作,平时工作忙,很少回家。家里的2亩地全靠年迈的父母张罗,所以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回家看望父母,帮助父母干点儿活。今年国庆期间,找到工作的父母都要上班,没时间收秋,他们提前砍好了所有玉米,把剥玉米的活儿交给了夏超。

  第二天一早,夏超吃过早饭就收拾好工具向地里进发。大约10分钟后,夏超走到了自己家的地边上,看着被父亲整齐码放在地里的玉米杆,既兴奋又头疼。兴奋的是今年算得上是一个丰收年,玉米的产量比去年多了不少,头疼的则是这两亩地虽然不多,但对于夏超这个不经常干农活的人却是一个大工程。

  因为每年都要跟着家里收秋,夏超也算是剥玉米的熟练工。他在右手腕上套上环锥,再戴上手套,蹲在地上开始“工作”。别看剥玉米简单,但想要干得又好又快并不容易,因为玉米都被包在厚厚的叶子里,所以首先要用手中的环锥把叶子挑开,然后把叶子撕下来,再把玉米掰下来。夏超干得熟练,一分钟就能剥出七八个玉米。

  经过连续两天的奋战,夏超终于剥完了两亩地的玉米。望着金黄的玉米,他擦了一把头上的汗,欣慰地笑了。

  志愿服务在行动

  10月4日上午,旧县镇烧窑峪村乐农家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长陈双来带领9名队员赶往村民闫银贵家的田里,帮助他收玉米。

  今天要收的是闫银贵家一块3亩4分地里的玉米。闫银贵常年在外打工,今年好不容易请了一天假回来收秋,往年他家十几亩玉米主要靠妻子陈明红收。“儿子上班,‘十一’放三天假,只能帮着收一点儿,今年幸亏有服务队帮衬着,要不然这些玉米得收到20号去了。”闫银贵说。

  76岁的队员陈富明和他65岁的老伴儿闫进英别看年纪最大,但干活却一点儿也不比年轻人差。他们每人拿着一根环锥,熟练地取下玉米后,丢到玉米堆里。“他们家的人都忙,我们平时也没啥事,帮着他们干点儿也没啥。”陈富明笑着说。

  8点40分,一辆电动车由村南驶近。“金存来了,我们在这里!”陈双来喊道。来的是住在白草洼村的服务队队员赵金存。“家里来客了,我姐夫他们一家昨晚从北京城里过来了,这早起安顿安顿,来晚了。”赵金存一边解释着,一边从兜里掏出工具开始干活儿。“来客了,你不在家支应着合适吗?”记者问。“没事儿,收秋要抢时间,大家都知道。”“你家的玉米都收了吗?”“他们家的着急,先收他家的。”赵金存说着,手里飞快地剥着玉米。

  中午12点左右,服务队的队员们已经收完了这块地的三分之二的玉米。“大家伙儿加把劲啊,咱们弄完了再回家吃饭。”陈双来喊道。“好咧,一会儿就干完。”队员们你言我语地应着。

  “十一”黄金周在浓浓的玉米香里转眼逝去,但是丰收的喜悦,却在金秋的田野上和农民的心中久久不散……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