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林改释放林业发展潜力 绿色产业惠农超4000万

发布时间:2013-11-06  来源:南方日报
摘要:从原来的“家家砍木、户户伐柴”的状态,到现在的自觉爱护山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08年是一条界线,广东从这一年开始的林权改革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从而演绎出林农们利用这一优良政策发家致富的佳话。

  从原来的“家家砍木、户户伐柴”的状态,到现在的自觉爱护山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08年是一条界线,广东从这一年开始的林权改革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从而演绎出林农们利用这一优良政策发家致富的佳话。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深入德庆县、四会市进行采访,一探广东林改以来日新月异的变迁。

  林改释放活力

  山林从“唐僧肉”

  变成自家“钱袋子”

  在德庆开往官圩镇大朗村的乡道上,“瀑布山庄”、“龙川农庄”等乡村农庄一个接一个。在这片茂密的树林下,各式繁杂的种植、养殖让稍显寂静的山林多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据大朗村村支书徐政标介绍,村里依靠盘龙峡景区,加上村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在2005年,大朗村周边2万多亩的树林就以 一种资源保护的身份租赁给南湖国旅,而南湖国旅依托盘龙峡大力开发旅游业,并以每年10余万元的价格回馈给村里,从而消除了以前“家家砍木、户户伐柴”的 格局。

  除了每年从保护性树林中获益,村民还依托大朗村周边树林进行林下经济的开发,冬菇、灵芝、木耳等成为多数村民种植的品种。具有养殖经验的村民,则开始在树林中养起山鸡、山羊等野生动物,并以不菲的价格卖给一些农庄,从而让许许多多的旅客“赏美景、食野味”。

  而在林改前,大朗村村民的经济来源几乎只有砍树卖钱一条,由于当时对树林的划分与权利归属并未明晰,山林成为一片“唐僧肉”,人人争而食之。 2008年后的林改政策,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农民群众将山林当作自己的钱袋子,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山林,这在大朗村也不例外。

  当地一位姓江的村民告诉记者,他承包当地责任山230多亩,大部分种植松树,松下种桂,每年采脂和开桂皮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这比同村那些外出打工的赚得还要多”。

  受益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朗村由几年前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阔佬村”。徐政标告诉记者,2008年后,受益于林业改革带来的 实惠,村里的小车数量一下由原来的几辆,井喷到现在的60多辆,“以前周边姑娘都不愿嫁到大朗村来,现在则是希望嫁到村里来”。

  在盘龙峡景区周边,许许多多的农民通过从事森林旅游服务业和发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品农家味”的农家乐等旅游活动,拓 宽了致富门路。徐政标表示,大朗村委会农户既有从林地入股分红收入,还有林下经济,以及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平均每户涉林收入由原来的几百元,增加到目 前的过万元,成为人们的致富之路。

  发展林下经济

  涉林收入增加,农民致富有新路

  事实上,大朗村只是德庆县林权改革的一个缩影。对于一个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广东中西部山区县,林业在德庆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德庆县林业局一位姓徐的负责人介绍,德庆从2008年底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直到2012年3月结束。全县发放自留山、责任山林权证面 积68万亩,发放集体统一经营林地林权证面积144万亩,同时发放集体山林股份权益证书,并采用均股均利方式,30%的收益留为集体使用,70%以上均分 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让百姓真正得实惠。

  如同一股“春风”,林改在德庆给人们带来的实惠实实在在。据统计,德庆县2011年林农人均涉林纯收入4260.9元,2012年人均涉林纯收 入5586元,增长1325.1元,增长率31.1%,占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3元的50.7%,林下种养、种采人工、林木采伐、森林旅游等 都成为人们致富的不同捷径。

  德庆县还是一个以盛产皇妃贡柑和沙糖桔闻名的县。一路驱车,沿路映入眼帘的除了青山绿树,就是漫山遍野的贡柑果树,这也让德庆有了“贡柑之乡”的美誉。

  上述徐姓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德庆充分利用过去水土流失形成的沙渍地、25度坡以下的山坡荒地,发展柑桔种植,“这样既可以保持水土,防治了洪涝,又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全县柑桔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利用林地种植的约15万亩,占到一半左右,总产量超6亿公斤。全县8万多户农民九成以上从事柑桔种植工作,总收入达24亿元,农民人均柑桔收入超8000元,柑桔产业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稳定增收的支柱。

  事实上,除了贡柑和沙糖桔,德庆的其它品种林下经济同样让人称赞,肉桂、松脂和优质珍贵树种等等,也成为百姓种植的主要品种,同时,德庆还结合 生态公益林改造,利用现有林中空地种植檀香、黄花梨、格木、香樟等珍贵树种,利用森林防火隔离林带等其他商品林地大面积种植油茶。

  如今,德庆全县已种植檀香、黄花梨等珍贵树种15000多亩,种植油茶5000亩,建设有松脂基地8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20万亩,肉桂、巴戟、首乌、佛手等南药基地40万亩。

  据德庆县一位姓莫的老板告诉记者,他承包经营林地3万多亩,林下经济主要从事肉桂种植、油茶种植、松脂采集,目前已种植肉桂500多亩,种植油 茶1300多亩,优质单丛茶生产示范基地种植马尾松15000多亩。目前油茶长势良好,马尾松目前可采脂的有2000亩,每亩可产脂200斤,2011年 每斤市价一度达到10元,目前市价为每市斤6-7元,每亩年收入可达1500元,目前采脂年收入300万元,肉桂每亩年收入可达900元,年收入45万 元,他成为当地名符其实的“种植大王”。

  林地确权到户

  林改由“星星之火”进入“全面燎原”

  肇始于2008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东在韶关始兴县、惠州博罗县、肇庆四会市同时启动试点工作,三个试点县集体林地总面积537.4万亩。如今,四会的林改已经由原来的“星星之火”进入“全面燎原”的态势。

  据广东省四会市林业局林改办一位姓罗的主任介绍,由于林改工作涉及面广,不同的村组林地面积、山场条件、权属结构、林分效益等不尽相同,具体的林改方案也不应相同。

  为了给山林确权,林业部门需要给林农发林权证。当时,四会市率先探索了集体山林股权证和《山林股权管理办法》,同时核发林权证,从而让山林定权、林农定心,使“均股、均利”的广东林改特色得到具体体现。

  此外,四会市还率先对每一林权权利人的生态公益林、经济林和商品林作为单独的宗地分别登记发证,从而强化了分类经营与管理,同时,四会市应用集体林权管理信息系统(GIS),提高了林改工作效率,为打造四会“数字林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根据统计,目前,四会市已核发集体林地所有权林权证面积91.76万亩,占全市集体林地面积94.23万亩的97.38%;核发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权证面积89.36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94.83%。

  其中发放集体山林股份权益证书54680多本,涉及林地面积53.85万亩,占集体统一经营(含已流转)林地的96.40%。全市113个村、2092个村民小组基本完成明晰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工作,完成比例为100%。

  上述罗姓主任介绍,通过给林地确权,不仅提高了林农的积极性,有利于林下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林农护林防火的意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护林难、防火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真正做到了“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

  林权抵押贷款

  森林资源“活树”变“活钱”

  林下经济,从原来的“小打小闹”到现在风生水起,离不开肇始于2008年开始的林权改革,也离不开作为林权改革的金融血液——林权抵押贷款的支撑。

  讲起2008年底利用林权证贷到救急的40万元款项,四会市地豆镇林农杨水带仍是一脸兴奋。据了解,早在2005年,杨水带在地豆当地承包了 706亩山林,种植了速生桉,速生桉的生长期为4-5年,尽管杨水带一心想再扩大种植面积,但由于桉树经济效益还未发挥,资金不足成了绊脚石。

  随着林改的进行,杨水带得知《林权证》可以抵押贷款,他马上拿着刚发下来的《林权证》来到了广东省首个林业交易服务网点——四会市林业交易服务 中心咨询。工作人员审核完他的相关资料,并派出专业人员对杨水带承包的山林进行了评估,再将评估信息反馈给地豆农村信用合作社。该社对杨水带的资产和经营 风险做出相应评估后,为他办理了40万元贷款业务。

  2008001,这张林权抵押登记证号至今仍有较强的象征意义。杨水带表示,由于当时只有《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登记办法》,办理流程和相关抵押登记表格也都是第一次搞,整个抵押手续比较复杂,“整个流程前后一共花费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

  广东省四会市林业局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吴活祥向记者介绍,通过银林合作,引入林权抵押贷款新业务,对进一步拓宽林农的融资渠道,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破解“三农”融资难和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增强林业的自我“造血功能”,帮助林区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林农贷款还具有颇为优厚的政策支持。吴活祥告诉记者,林权抵押贷款有3个点的贴息,对林业扩大经营的支撑力度很大。

  聊起以前的贷款经历,吴活祥见证了林权抵押贷款从“难以推行”到“炙手可热”的全过程。以前绝大多数银行都觉得林权抵押贷款不可靠,一片小树林就抵几十万贷款,划不来,一开始只有农村信用社尝试性地做了第一笔。

  后来银行慢慢尝到甜头,加上目前树林价格水涨船高,加上有林业部门对之进行监管,资产抵押十分放心,现在慢慢发展到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都开始做,其它银行也对这一蓝海市场十分“眼红”。

  在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不得不提成立于2009年4月8日的四会市林业交易服务中心。这一中心的成立,让林权的流转由原来的“暗箱操作”到公开 化,阻止了林地流转承包纠纷的发生,同时还可促进森林资源资产的变现,即“活树”变“活钱”,在林权抵押贷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四会市流转山林面积155634.4亩,涉及人数为506人。仅2012年,主体为林农之间流转林地使用权的交易宗数就达166宗, 涉及面积18182.6亩,金额636391元;主体为林农之间流转林木所有权的交易宗数为192宗,涉及面积18414.4亩,金额5156.03万 元。由于林业交易服务中心的存在,林地林木流转更加规范,进行流转的林地没有发生纠纷。

  强化林权保障

  林改惠农超4000万人

  对于林权改革的意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春雷”。改革将集体林地承包给农户,确立承包经营权70年不变,并且林地林木可以抵押贷款,为我国农村改革树立了样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广东从2008年开始的林权改革,让老百姓对山林有了实实在在的产权,开始普遍重视林业生产,林地产出效益和林地租金明显提高,农民的生产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随之大幅度增加,据统计,林改受惠农民达4346万人。

  通过在四会、始兴、博罗三地试点,广东省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林改新路子:对划定的自留山继续保持稳定,重新核定界址,按户核发林权证;对 原有责任山则延长承包期至70年,完善承包合同,按户核发林权证;对村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则按宗地核发林权证,同时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方式确权到 户、量化到人,逐户发放集体山林股份权益证书,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林地征用、林权流转、林木拍卖等集体经营收益的70%以上均分给农户,等等。

  据省林业厅厅长张育文介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兴林致富的积极性,有效激活了林业生产要素潜能,不少地方出现了村民争苗种树、租地造林的良好势头,广大农村初步呈现植树造林、山绿林茂的喜人景象。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年8月,广东省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其中提出,到2017年,广东林业产业总值超过8000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总值达到1.59万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60%。

  目前,广东集体林权制度“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已经完成,调动了农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如今广东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 大行动,进一步强化林权保障机制。由于明晰产权是林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广东将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依规做好林权确权发证工作,确保 全省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权证发证面积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股份制经营和自留山、责任 山集约经营模式,进一步释放林业发展潜力。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