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东莞市以改革创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3-11-06  来源:广东农业信息网
摘要:日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2013年第10期《全面深化改革》栏目,刊登了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的署名文章——《以改革创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文章全面、深入介绍了近年来东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

  日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2013年第10期《全面深化改革》栏目,刊登了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的署名文章——《以改革创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文章全面、深入介绍了近年来东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成效和经验。

  农村改革发展历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坚持走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迅速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东莞模式”。但是,随着内外因素的变化,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逐渐显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近年来,东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出台实施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1+5”系列政策,努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农村集体经济是东莞改革开放成就的生动体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立足实际,抢抓发展机遇,实行市镇村组几个轮子一起转,调动各级积极性,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成为诠释“东莞模式”的有力注解,成为反映东莞市改革开放成就的靓丽名片。

  一是特殊的规模总量。截至2012年底,东莞市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1263.1亿元,约占全省同级集体总资产的1/3;净资产998.2亿元,约占全省同级集体净资产的40%。村组两级总收入155亿元,纯收入85.3亿元,村均分别达2789万元、1535万元。村组两级净资产超过1亿元的村有302个,占全市总村数的54.3%;村组两级纯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村有256个,占全市总村数的46%。

  二是特殊的发展模式。1978年底,东莞兴办了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掀开了农村集体在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无市场的情况下,利用旧祠堂、仓库等作简易厂房,引进外资开办来料加工厂,发展集体经济的序幕。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农村集体逐步走上一条开发土地,修建厂房,兴办“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分享工业利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路子。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经济逐步从市场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发展资源性物业和收益相对稳定的行业,进一步做大物业租赁经济。通过这种“出让土地、建厂收租、以地生财”的发展模式,农村集体不仅获得租金、管理费等直接收入,而且借助人口扩张、消费增加和土地升值获得大量间接收益。

  三是特殊的经济地位。作为东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村集体经济不仅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地、厂房、资金等基本要素,还集中了全市2/3的户籍人口、2/3的经济存量、2/3以上的工商企业。可以说,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主要来源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市经济发展的成果——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也主要来源于以农村集体经济为载体的工商企业。

  四是特殊的社会贡献。农村集体经济是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城市化的重要物质力量。村(社区)的运转费用以及治安、环卫、计生、社保等公益福利费用基本由集体经济承担,以集体经济为载体的工商企业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就业问题。作为“藏富于民”的可靠保证,集体经济承担着2/3户籍人口的福利分红;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集体经济直接分配的占1/6,加上与集体经济间接相关的收入超过1/3。2012年,东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944元,分别是全国、全省的3.2倍和2.4倍。在集体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下,全市农村居民整体上实现了宽裕小康,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了全覆盖。此外,农村集体经济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农民市民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推动东莞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经过长期高速发展和粗放经营叠加,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要素制约、增长乏力、负担沉重、体制束缚等问题困难日益凸显,转型发展的倒逼压力越来越大。

  一是典型的物业租赁经济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东莞市村组集体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411亿元,绝大部分是厂房、商铺等物业资产,分别占集体总资产和长期资产的32%和42%,集体物业出租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七成以上。随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物业市场供大于求、劳动密集企业外迁、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传统物业租赁经济的效益日趋低下,导致集体经济的资产收益率一路走低,从1992年的12%降至2002年的9.1%、2007年的7.5%、2012年的6.8%。同时,物业租赁经济对土地的依存度较高,集体资产的规模扩张较大程度上来源于土地使用权的直接出让。截至2012年底,全市历年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所形成的净资产约594亿元,占两级净资产的59.5%。

  二是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与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过去以土地过度消耗为手段、以村组分散发展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导致绝大部分村组在发展过程中,大规模且无序开发土地,建房出租,未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产出效益最大化。随着可用土地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用地政策的日趋收紧,靠“榨取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发展已经难以为继。由于发展模式的先天低端性,村组早期发展的物业大多“小、散、乱”,引进的企业多属产业链低端,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税收很少,效益较低,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一些企业倒闭、转移或减租,东莞市集体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三是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与现代社会治理的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村一级实行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三副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体制。随着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这种体制的局限性及缺陷日益凸显。由于政经不分、政社不分,作为自治组织的村(居)委会,集繁重的经济社会事务于一身,既负责经济发展,又负责行政管理,既难以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也难以将经济搞好。同时,“平均股权、平均收益”的产权制度、重大事项村民(股民)集体讨论的决策机制、村民(股民)直选的干部产生方式,导致基层干部管理工作行政化、经济行为短期化,考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不足,实现新的发展难度较大。

  四是沉重的社会公共负担与村级组织的功能定位不相适应。由于实行特殊的管理体制,东莞市农村集体承担着教育、治安、环卫、社保、计生、优抚、基建等全方位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和公益福利事业,社会公共开支呈高速增长态势。2012年,东莞市村组两级公益费用达57.9亿元,占当年经营纯收入的67.9%。2007-2012年,全市村组两级总收入年均增长2%,公益和福利费用则年均增长7.7%。在沉重的社会公共支出下,村组两级当年积累从2007年的12.4亿元锐减至2012年的1亿元,扩大再生产能力大大削弱。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