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农产品质量安全咋落实——让生产经营主体“干”出来

发布时间:2016-08-19  来源:农民日报
摘要:“看,这黑番茄长得多好,往年早该拉秧了,用了‘地福来’新型细胞肥,现在还结不少果呢。”6月21日早上8点,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西钓台村,超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监管员张桂霜进了社员的大棚,进行西红柿上市前的检测。 历年来,静海区委、区政府把确保群众

 

  “看,这黑番茄长得多好,往年早该拉秧了,用了‘地福来’新型细胞肥,现在还结不少果呢。”6月21日早上8点,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西钓台村,超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监管员张桂霜进了社员的大棚,进行西红柿上市前的检测。

  历年来,静海区委、区政府把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做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在巩固放心菜基地和放心肉鸡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力争用几年时间,逐步将百亩以上设施蔬菜、果品生产基地、农业园区和露地菜规模化集中产区、规模化畜禽和水产品养殖基地全面打造成放心农产品基地。

  一切为了减肥增产,优质安全

  大棚四个角上分别取了样品,张桂霜回到检测站,切片,加缓冲液,振荡……,一系列复杂的的操作下来,一长溜结果终于打印出来,“嗯,指标都合格,可以上市啦。”张桂霜给社员回了电话。前两天,她刚参加完静海区放心菜基地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不光上市前,中间我们还会进行一次抽检,检测仪器都是区里免费配发的。”

  “我们合作社基地是天津市首批放心菜基地之一,为了减肥增产、优质安全,我们可是尝试了不少法子,就说这新型肥吧,就是由蓝藻和绿藻组成的,别说蔬菜,人都能喝。”西钓台村书记、合作社负责人徐国文还真拧开瓶盖喝了一口。别看他已经70岁了,有啥新鲜事物特别愿意尝试。去年秋天,他听说了一种新型肥料——藻类活性细胞肥,“见这种肥还是头一遭,我要看看有啥好的。”他选了蔬菜、果树、大田进行试验,就拿西红柿的对照试验来说,一边是壮秧,一边是差一些的秧苗,一季下来,差别很明显。用了肥的,秧苗越长越壮,果型大,味道好,保鲜期还长;没用的,个头小不说,味道也差些,徐国文拍了板:“产量、品质都提高了,还抗病虫,成本低,以后咱全村的地都用这种肥。”

  标准化生产,制度化管理

  静海区的“台头西瓜”是地理标志农产品,台头镇成立了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5家,西瓜行业协会1家,西瓜交易市场1座。提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瓜农们都知道:“守住老祖宗那一套,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膨大剂,不昧着良心赚钱。”为了保证西瓜的品质百年不衰,瓜农们在实践中优化育苗、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模式,统一规范制定了《台头西瓜种植管理标准》,凡是西瓜种植户都要参加培训,接受肥水及药剂使用监督。

  为了让消费者吃到货真价实的台头西瓜,台头镇实施“精品西瓜”项目,每个成熟的西瓜上都贴有二维码、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标签,消费者购买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获知西瓜的产地、品种、生产标准、种植户名称等内容。

  “目前,静海共建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制度化管理和信息化监管的‘放心菜基地’22个,5.6万亩。”静海区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蔬菜站站长陈则明介绍,22个放心菜基地全部实行无公害产地认定,部分基地通过实施物联网管理,从产地到餐桌基本实现全程监控,生产各个环节公开透明,进一步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信度。目前,已有50个注册品牌的瓜果蔬菜产品实行“农企、农校、农超”直接对口销售。

  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

  “生宝”牌大邱庄黑猪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卖到了160元一斤,年出栏达到2000多头,产品仍然供不应求,这是源于他们限量生产的“独门秘籍”——用特色的地方品种进行全程无公害标准化养殖,以订单直销模式创建知名品牌。该黑猪属于华北型地方猪,其养育历史可追溯到三四百年前,是静海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走进天津生宝集团国槐环绕的漂亮猪舍,一头头膘肥体壮的黑猪在吃着苜蓿,而那边运动场里健壮的黑猪在嬉戏奔跑。集团总经理顾靖介绍说:“我们饲养的黑猪以吃苜蓿为主,精饲料为辅,没有任何添加剂。黑猪要长到14个月、200斤才能出栏,比一般的猪生长期多了半年多。我们还坚持散养和圈养结合,配套了产育仔床、水帘降温、自动饮水喂料、实验室检测、粪污无害化处理、信息化管理及智能监控等现代化生产设备,保证黑猪猪肉的质量安全。”

  “除了放心菜,我们还有放心肉,放心奶。无论是畜产品还是水产品,从苗种检疫、饲料把关到养殖管理、技术服务,每个环节都有例行检查和选择性抽检,从终端监管变为全过程监管,把风险降到最低。”静海区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东世民介绍。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要靠抓主体,静海15家龙头企业、1800家合作社、191个家庭农场、218家农资经营户、22家饲料生产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名录,基本囊括了全区有规模的生产主体,他们的安全生产状况是项目立项、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静海区农委副主任刘玉坤介绍。

  为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静海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小组,涉及农委、发改委、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和18个乡镇政府。建立了职责分工、协调联动、责任追究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占比权重达到5%,区、乡镇、村层层签订责任状。还制定了《静海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逐步形成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一体化快速反应体系。“现在,农产品抽检的批次和样品一年比一年增加,培训人员和次数一年比一年增加,建立了区、乡镇、种养殖生产基地三级农产品监测体系。”刘玉坤说。

  质量安全也是“产”出来的

  如今,优质优价、安全为上,逐渐成为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秉持的理念。随着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的深入开展,如静海区的“放心菜基地”,标准化生产、制度化管理和信息化监管成为硬件“标配”的同时,为了优质安全而进行的诸多尝试、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套技术模式、统一规范,乃至无公害甚至更高水准的生产模式,就是保障“产”出来的质量安全的核心“软件”了。

  生产、经营主体开始主动寻求“产”出来的安全,其背后是其发展思路的转变。随着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供应链缩短;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地位提升,拥有了更多市场机会和议价空间。当经营主体实施品牌战略谋得自身发展时,也就会更加注重其产品的安全生产。

  从另一个角度看,经营主体之所以有安全生产的积极性,根本上还在于政府、市场营造出的诚信环境,更与监管框架、标准体系、培训服务等密不可分。青海省互助县的标准生产基地,正是在当地政府政策扶持、严密的监管网络、立体追溯体系、囊括生产加工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框架、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下方得以成长。在政府营造的大环境下,经营主体自身的质量管理体制日臻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操作更加规范,内部的追溯体系逐渐建立……生产经营主体内部有了质量安全管理的“小生态”,与外部营造的“大生态”互相呼应,形成产业健康发展。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