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青海:柴达木农业转型的“生态路径”

发布时间:2016-08-29  来源:新农网
摘要:说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然环境,人们自然会与戈壁和荒凉联系在一起。这里的农牧业便是靠着有限的土地资源,争取有限的经济效益。海西农牧业踏出了转型发展的道路,而其路径,便是追求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内的绿色效益最大化,也成就了绿色经济效益最大

  说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然环境,人们自然会与戈壁和荒凉联系在一起。这里的农牧业便是靠着有限的土地资源,争取有限的经济效益。海西农牧业踏出了转型发展的道路,而其路径,便是追求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内的绿色效益最大化,也成就了绿色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生态路径”。

  海西州科学谋划和安排农牧业工作,把生态保护贯穿于农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在草原生态保护、生态畜牧业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地域品牌和气候环境的资源禀赋,立足独特的农牧业资源,助推农牧业经济沿着“生态路径”快速发展。

  火车穿过关角隧道,绿色尽染的天峻草原,牛羊牧歌荡漾在布哈河畔。阳康乡牧民周拉加两年前还住在草原帐篷里,如今搬进了县城的新家。他说:“自从住进了干净敞亮的新房,水电齐全,还能上网,干啥都方便了,真心的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帮助”。2009年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来,海西州开工建设了34个小区,完成游牧民定居工程住房6678户,每户住房在80平方米以上,累计2.6万牧民搬进新居,周拉加便是其中之一。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牧民搬进小区并不是不发展,通过集中定居实现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分离,改变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有效减轻草原压力,减少人为破坏草原植被的现象。从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到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帮助牧民成立合作社,将自划区域分散式放牧变为草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机制,通过入股分红获得收入,取得了良好效果。

  海西州有关专家介绍,海西州农牧业发展,坚持生态第一,与发展并不矛盾,保护草场、土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不是不要发展,而是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农牧业发展模式,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生态优先与农牧经济建设并不矛盾,主张生态优先的实质和根本诉求,是打破以传统发展模式,主张以生态优先为前提的绿色经济建设。海西州追求的是通过将农牧民定居工程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如今,在海西,“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原则,顺利实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草原鼠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项目,完成沙化草地治理80.25万公顷、黑土滩治理0.2万公顷、草原毒杂草治理10.67万公顷、补播改良退化草地1.34万公顷、草原鼠虫害防治188.13万公顷,建成禁牧围栏17.36万公顷。

  立足生态,柴达木枸杞、柴达木福牛两个百亿元产业堪称海西州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的“循环泵”。枸杞,由于耐干旱,可生长在沙地,在海西,枸杞便成了盐碱地开树先锋。柴达木福牛,天然草地采取休牧、轮牧和设施牧舍双管齐下,实现了草畜动态平衡。每当仲夏的阳光照耀柴达木盆地时,这片无垠的戈壁因为枸杞而被赋予勃勃生机。走进德令哈市万亩枸杞基地,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红枸杞长势喜人,采摘工穿梭在各个枸杞园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目前海西枸杞种植面积30000公顷,其中有机枸杞种植面积5300公顷,枸杞生产总量从2008年的800多吨上升到2015年的5.8万吨,总产量增加72.5倍;枸杞产量占农牧业总产值从3.2%跃升至50.4%,增长了15倍。不仅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收获了丰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随着海西对柴达木枸杞有机认证试点暨海西州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总体情况的落实,枸杞种植企业充满信心。小枸杞大产业,被誉为青藏高原红宝石的柴达木枸杞,借力有机产业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柴达木福牛依托海西州长期开展生态畜牧业的丰厚积淀,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接生”了柴达木福牛,也使其成为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宠儿”。

  柴达木福牛作为海西州农牧业的重要“产业泵”之一,支撑起农牧业转型升级。产业通过创建“一个模式”、建设“四大体系”、开发“四大产品”,构建了从生产源头到终端市场的完整产业链。作为循环农业的核心产业,推行多元化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的“粘合剂”,形成了良种繁育、肉牛饲养、饲料加工、生物制品加工、有机肥生产加工、市场流通为一体的循环农牧产业。福牛产业上连草原畜牧业、横接种植业、下连生物加工产业,并向生物能源、有机肥加工等环保产业延伸,向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迈进。如今,枸杞和“福牛”两个产业一农一牧,相得益彰,在立足生态同时,建立与现代农牧业相适应的“一核、两泵、多链”产业循环模式,在探索了产业间及产业内的循环模式后,构建起高度融合的草原畜牧业、设施农业、草产业、高原冷水养殖以及次生链的特色循环农牧产业链,正在成为海西立足生态的“摇钱树”。

  在德令哈万庄农牧有限公司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数百栋蔬菜大棚依序排列,颇为壮观。“通过设置在温室大棚内的数据传感器,可以轻松掌握土壤墒情、土壤温度、环境状况等基本生产信息,缺什么就补什么、缺多少就补多少,这就是我们的‘智慧农业’”,万庄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田耀说。田耀介绍,这些蔬菜大棚是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现代高科技自动化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光伏农业大棚不仅解决了“升温、保温”问题,而且为国家倡导的绿色农业、节能减排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太阳能光伏农业大棚将光伏产业与农业联系起来,带动设施农业的发展,实现真正的低碳、绿色和循环农业。

  相比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在戈壁草滩更显出“润物无声”的辐射带动作用。退牧还草让牧户片片草场“绿”的“颜值”直线上升。来到天峻县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天峻县玉舟生态畜牧业联合社等合作社组织,按照“统一轮牧、合理载畜、保护生态、多种经营”的管理模式,以牧业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带动牧民入股,推进草场流转,促进牧区发展、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科技支撑,科学发展,退耕还林,让更多土地插上绿枝,退牧还草,让草地“颜值”上升。“智慧型”生态农牧业就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精准农业技术,实现最佳的资源利用,最少的成本投入,提高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

  路子有了,方向有了,海西州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效”合一的生态农牧业多链发展模式,加上当地人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海西人正昂首阔步谱写着生态“颜值”与“研值”的新篇章……

打印 责任编辑:文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