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河南“原阳大米”踏上重塑品牌之路

发布时间:2016-12-07  来源:新农网
摘要:原阳大米,原阳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我省最早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并出口创汇的原粮之一,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金奖,被列入全国名优特产名录、中原特产名片,素有“中国第一米”之称。 然而,由于受假冒伪劣之害,品牌屡遭重创,加之引黄便利不再、种植工序繁琐、

 

  原阳大米,原阳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我省最早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并出口创汇的原粮之一,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金奖,被列入全国名优特产名录、中原特产名片,素有“中国第一米”之称。

  然而,由于受假冒伪劣之害,品牌屡遭重创,加之引黄便利不再、种植工序繁琐、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种植面积锐减。近几年,原阳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强化市场监管的同时,围绕特色种植做文章,着力重铸原阳大米品牌,大力培育稻米产业集群,推动稻米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11月15日,在原阳举办第24届中国(原阳)稻米博览会上,原阳大米吸引来了伊利集团、联合利华、肯同集团等国内70多家客商,当天签订4485吨原阳大米销售协议,再一次展示了“原阳大米”强大的人气和号召力。

  “中国第一米”品牌能否就此回归?

  稻田里“种下”黄金鳅

  原阳大米身价赛黄金

  11月25日,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的稻田里,稻谷早已颗粒归仓,只剩下满地的稻茬,看上去是一派萧瑟的寒冬景象,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在这稻茬下面的泥土里,有着另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还“藏”着一群鲜活的小生命!

  菜吴村农民吴振邦走进田里,拿着一把铁锹向下随处一挖,没多深就挖出几条欢蹦乱跳的泥鳅,金黄透亮的身子又肥又圆,刚捉到手里想要看个仔细,它们却滑溜地挤出手缝,很快又钻进泥里不见踪影……

  “这是我们专门引进的‘黄金鳅’,可别小看它们,它们是生态稻的‘好朋友’和离不开的‘好伙伴’!”

  吴振邦说,稻田里的根线虫、水蚯蚓、蚊子幼虫等水生害虫,成了泥鳅的自然饵料,而小小泥鳅除了吞食水稻害虫,还能为水稻根系松土,促进水稻生长,在水稻增产上同样“功不可没”。

  好处不仅如此。“天上龙肉,地上泥鳅”,黄金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可以长途运输,目前每年固定出口到韩国和日本。吴振邦说,稻田养鳅亩产“副产品”泥鳅近30公斤,每公斤售价60多元,仅此一项每亩可增收近2000元。

  稻田养鳅、稻鳅共养,是吴振邦多年探索、反复试验的结果。

  吴振邦说,前几年,农民种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在杀死害虫和杂草的同时,也让“听取蛙声一片”的好生态一去不复返,这样种出来的水稻也不环保、不好吃、不健康。

  2012年,吴振邦和乡亲们成立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如今已发展到5000亩),投资200多万元建成稻鳅生态共作生态基地600亩,让实验成果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杜绝农药和化肥,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回归人工除草,使用有机农家肥……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这片稻田“田中有蛙叫,水里有鱼游,空中有鸟飞”,好生态又回来了!而停用农药和化肥后,因为泥鳅、杀虫灯、有机肥的快速“补位”,水稻产量不减反增,同时水稻的身价也增加到了原来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为啥?泥鳅对环境最敏感,泥鳅长得好的稻田,一定是绿色健康的稻田,这样的稻田里长出的原阳大米,完全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和追求,一上市就被“哄抢”。今年1月,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原阳大米,入选农业部《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大米每公斤卖到40至120元,每亩地最高产值超过1.3万元,每亩水稻纯利润在5000元以上!”吴振邦说,靠着稻田养鳅,改变了农民的种植传统和习惯,把土得掉渣的“土货”变成了健康时尚的“鲜货”,既改善了生态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如今,尝到甜头的吴振邦对未来充满憧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他谋划明年投资建设“高产田”,争取让泥鳅的亩产量增加到300公斤,届时仅泥鳅的亩产值即可达2万元左右,黄金鳅和原阳大米将会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真金白银”。

  城里人“领养”一亩三分地

  水牛赵村变身风景区

  距离菜吴村不足1公里,就是太平镇水牛赵村。记者看到,虽是寒冬季节,这边风景依然独好:池塘里一汪碧水、半池残荷别有情趣,稻田中用稻草扎成的大象、水牛和农夫栩栩如生,餐饮小木屋里全是品尝农家风味的外地游客,老板和服务员都忙得不亦乐乎……

  水牛赵村会计李广辉说:“现在是一年中的淡季,春秋两季游客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接待2000多名从郑州、新乡、开封、焦作等地赶来的客人!”

  2011年之前,这里还是普通的稻田。短短5年,这里就成了“红”遍周边城市和“朋友圈”的水牛稻“风景区”!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1年之前,种稻靠农药化肥,又费钱又费力,大米还卖不上价!”李广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个稻季至少要一袋碳铵,治虫治草最多能打5遍农药,辛辛苦苦收获500公斤水稻,每公斤还卖不到3元钱,一亩地的产值才1000多元,如果把劳动力成本计算在内,农民种水稻不仅不挣钱还要往里贴钱。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