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云南红河州:产业扶贫精准“滴灌”

发布时间:2017-03-28  来源:新农网
摘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很多贫困地区位于哀牢山的崇山峻岭中,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这些区域受困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小散弱、科技水平低等问题,地方经济徘徊不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 面对困难,红河州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把产业扶贫作为抓手,坚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很多贫困地区位于哀牢山的崇山峻岭中,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这些区域受困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小散弱、科技水平低等问题,地方经济徘徊不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

  面对困难,红河州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把产业扶贫作为抓手,坚持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农业转型升级相互促进,与生态保护并驾齐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增强扶贫工作质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产业怎么选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把特色资源变为优势产业

  “客商有时候打电话、有时候直接来地里收,也没个准,黑灯瞎火的也要忙着采摘、装车。”回忆起去年荔枝销售的火热情形,熊保福乐滋滋回味,“一棵树产二三十斤,卖得300多块,一下就收入1.3万元。”

  熊保福家所在的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乡五家村委会三号村,是十几年前的移民搬迁村,村里几乎没有适宜规模化耕种的平地。一直以来,全村靠种植包谷、香蕉等传统作物,经济效益低下,群众增收困难,这两年,借助县里发展荔枝、猕猴桃、枇杷三大特色产业,三号村村民开始试种荔枝,去年荔枝树开始陆续挂果,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种荔枝总算找对了路,”罗进飞家以前种香蕉,由于缺技术、产量少、品相差,加之市场价格低迷,收入越来越差,在政府指导下,他家种了3000多棵荔枝,进入盛果期收入不会低于七八万元,对于他来说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这两年,屏边荔枝声名鹊起,一到端午节前后,市场火得不行,“只要市场稳定,要不了几年家里就可以盖新房了。”罗进飞盘算着未来的日子。

  “今年的荔枝要卖到上海、北京,拉得远,要保证果实均匀,大小合适,可以抓紧雨水到来前,追施一次水肥。”在地里,县农业局热区开发办主任杨国安向村民讲解果树管理、打花修枝技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的老杨,已经和屏边的热区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屏边的荔枝特别甜,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这里温差大、光照强、土壤适合,再加上多年摸索的种植管理经验,屏边荔枝就是好吃!

  据介绍,屏边县在4镇3乡大力发展的以屏边荔枝、猕猴桃、枇杷三大特色产业为主的“十百千”工程,不仅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还助推了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步伐。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发展荔枝7.61万亩、猕猴桃7.51万亩、枇杷7.23万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105户16524人。建成百亩以上连片示范基地81个,户均50亩以上种植大户541户;投产面积1万余亩,总产量4500余吨,直接经济收入1亿余元,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153元。2016年,实现15200人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减贫率29.49%。

  “既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又以市场为导向,把资源变为特色优势产业。”县扶贫办主任李学亮表示,“过去我们只见绿水青山,却看不见金山银山,如今通过产业培育,调优种植结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项目怎么扶  突破科技、金融创新瓶颈,提升扶贫产业质量和效益

  黑永福,50多岁,一家4口人,人均5分地,为照顾生病的妻子,他除了种地还打点零工,日子过得艰难,去年他加入合作社把地流转给了红河县牛多乐梯田水产育苗中心,每亩每年获得8000元的保底分红,还可以到基地打工,实现家门口就业。“眼看自家土地快撂荒了,心里只能干着急,现在背靠水产育苗中心,不仅有了收入,还稳妥呢。”

  “以前种一季水稻和两季蔬菜,毛收入刚刚过万,现在增加泥鳅养殖,仅此一项收入就上万。”勐龙村委会总支书记白福说。

  扶贫产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针对贫困户靠自身难以发展产业的困境,红河县成立红枫种猪仔猪培育中心、沣圃园禽苗中心、牧野小黄牛繁育中心、牛多乐梯田水产育苗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由“五大中心”以优惠价格提供优质种苗给各专业合作社,实现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变。公司利用成熟的市场销售渠道,按略高于市场价格回购产品,解决了贫困户种养什么、怎么种养、产品销哪里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引进中国林科院育苗中心、中国水产养殖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科研部门,强化农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为提质增产提供有力保障。2016年,通过发放仔猪、牛犊、禽苗、鱼苗、泥鳅种苗、农林种苗等,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9806户,带动农民增收27054万元。

  扶贫开发,金融创新也不能“缺席”,越是贫困的地区,越容易成为金融的盲区。合作社、公司、协会、能人大户等面临着贷款难、贷款贵的困难,没有发展的本钱。为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和聚集效应,屏边县出台产业扶贫贷款方案,设立产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金融部门按照1:10比例确定贷款额度,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扶贫产业,去年,农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部门共发放产业贷款23600万元,其中发放小额贷款10000万元,涉及农户2162户,包括贫困户1607户;发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3000万元,涉及企业10家;发放其他支农贷款10600万元,走出了一条“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产业扶贫发展路子。

  利益如何享  真正建立起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

  一场如期而至的倒春寒,让河口县瑶山乡牛塘村柠檬种植示范基地显得有些冷寂,仔细一看,在沟沟坎坎里依然有农民忙碌的身影。“我们用土地入股到基地,前4年有固定的租金收入,第5年起还可以参与公司总收入的10%分红,平时我们在基地上除草、修枝,每天还有100块的工钱。”在基地打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有兴高兴地说。

  至2015年末,河口县有3个贫困乡镇,15个贫困村,贫困人口2413户8670人。为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河口县按照“开放主动、内外互动、产业驱动、三区联动、边产城融合”的“四动一融合”发展思路,成立了由州县乡三级工作骨干组成的15支扶贫工作队驻村入户。

  梁子村是一个瑶族聚居村寨,属民族直过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328人,针对群众思想观念滞后、自主脱贫意识不强、产业结构单一、后续发展不足的实际,扶贫工作队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因村因户施策,按人均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制订了“长短结合、种养结合”的脱贫计划和发展规划。

  工作中,工作队结合实际,注重让产业发展的效益真正落到贫困户身上,建立起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做到“靶向治疗”与“精准投放”并举,确保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到人,增加贫困户与扶贫产业链和利益链的粘合度,让他们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确保精准“滴灌”。

  一年来,15支驻村工作队参与组织召开群众会议494次,走访贫困户3001户,制订了15个贫困村脱贫发展规划,到户帮扶计划3001个,累计整合各类帮扶资金1.66亿元,实施了产业发展、村内道路、人畜饮水等工程,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推进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截至目前,完成了3个贫困村566户2100人的脱贫摘帽任务。

  “工作队带领村民发展柠檬、砂糖桔、砂仁等12种产业,实现可持续增收脱贫,现在群众住房好了、收入高了,我们工作有了成效,脱贫攻坚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工作队长唐飚表示,“我们相信,只要用真心、用真情,就能扶真贫。”

打印 责任编辑:小招